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搭建“三農”發展的制度支撐
只有將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納入法治建設軌道,才能搭建起有效的制度支撐,為“三農”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在“十二五”即將落子收官、“十三五”即將開篇布局之時,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工作總體形勢作出了“四個重大”的戰略判斷,并提出五個方面的戰略思路和工作重點。這種立足于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農村工作的總體性安排定位,使得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不同尋常。
農業更強,農民更富和農村更美,是新常態下“三農”發展的目標方向。農業要更強,必須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長期以來,以高投入追求高產出的農業模式,使得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堪重負,農產品競爭力也很低。要改變“地越種越薄,肥越施越多,成本越漲越高”的困局,只有更加注重涵養產能,更加注重結構優化,更加注重質量安全,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如一號文件所列,必須強化科技的創新驅動作用,把農業發展從依賴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轉到生態保護修復、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軌道上,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等。
農民要更富,必須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在經濟增速放緩的環境下,增加農民轉移就業面臨新的挑戰,種田收入也遭到務農成本上升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走低的雙重擠壓。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必須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同時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把惠農資金用在刀刃上,提高使用效率。
農村要更美,必須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當前新農村建設正邁向“看得見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的新階段,內涵更為豐富。今年一號文件除了強調加大水電路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之外,還特別強調由“物”到“人”的現代化。文件提出要加強基層黨建,創新鄉賢文化,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這對涵養農村社會文化土層,培養新市民和新農民都具有根本性意義。
在具體實踐中,“改革到此為止”“法不下鄉”的尷尬,常常在治理末端的農村顯現。一號文件使用了較大篇幅聚焦深化改革和法治建設,這是實現“三農”“三更”目標的制度支撐。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了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據、有法可依的原則,農村也不應例外。哪些法律還長期管用,哪些法律需要做好“立改廢”的工作,“三農”改革也需要有序規范地進行,融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棋局中。
農村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推進,取得的改革成果,需要適時轉化為法律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的一號文件,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法治新進程。只有將深化農村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納入法治建設軌道,才能搭建起有效的制度支撐,為“三農”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編輯:水靈
關鍵詞:三農 制度支撐 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