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勵小捷:文物保護不能沒有社會力量
社會力量參與的可行性
記者:在目前的國情下,社會參與文物保護有沒有可行性呢?
勵小捷:當然有!
記者:您如此強烈的信心,源自哪里?
勵小捷:第一,中央支持。自2005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頒發、印發了一系列法規文件,都強調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并從不同角度對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提出要求。今年3月8日下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對社會力量自愿投入資金保護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的,可依法依規在不改變所有權的前提下,給予一定期限的使用權”。同時,針對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意見提出“利用公益性基金等平臺,采取社會募集等方式籌措資金,解決產權屬于私人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維修的資金補助問題,使文物所有者和使用者更好地履行保護義務”。這些法律法規和文件指示都顯示,黨和政府大力支持和倡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這是進一步推進社會參與工作的最重要的保證。
第二,民族傳統。中國文化中歷來就有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以個人資產修橋、鋪路、造廟等被視為善行義舉。
第三,實踐基礎。建國初期,以張伯駒為代表的一批大藏家將用身家性命在戰火中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捐獻國家;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面對“推土機”的威脅,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文物保護,據理力爭、檢舉爆料,喚起社會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挽救了一大批文物的生命。這些都顯示了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巨大熱情。
第四,國際慣例。在公眾參與機制較為完善的發達國家,如英、德、意等國,社會民眾及形態各異的社會組織百多年來一直積極參與到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促進了遺產保護制度的完善。這些國家的經驗表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有賴于全體國民文物保護意識的培育,而社會予以公民組織的公共利益表達,勢必進一步推動政府產生更大的責任感,作出更加迅速、公正的回應。
記者:雖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的可行性已具備,但要真正付諸行動,還有一些困難和障礙。比如,盡管關心文物保護的人越來越多,但整體看,社會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還不夠強,民眾參與保護的自覺性不高,還屬于小眾。
勵小捷:確實是這樣。
可行性是指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的基礎和發展趨勢的邏輯,但還不等于現實性。目前文物保護的社會參與剛剛上路,漸成風氣,發展時間不長,參與經驗不多,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相比、與傳承中華文明的文物保護事業需要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除了你說的,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文保領域的社會組織特別是民間組織尚在發育中,大多數自身實力不強,人才短缺,結構較為松散,穩定性差;針對文化遺產的公益捐贈在整個公益慈善捐贈中所占比例還很少,沒有成為應有的一個類別,也缺少以文化遺產保護為主要捐贈方向的大企業和企業家;此外,尚未形成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法規保障和有效機制,程序性權利缺失,公眾參與的權益缺乏認可和保護,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礙。所以說,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進程會加快,影響力會擴大,但是道路不會平坦也很漫長。(記者 李韻)
勵小捷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
本版圖片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提供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勵小捷 文物保護 社會力量 民族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