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眾說
勿用放大鏡檢視“文明”
香港街頭的一泡童子尿,竟然引發了一場公共輿論事件。喧囂的口水戰中,事情全整的信息被慢慢還原:4月15日,一對年輕的內地夫婦讓尿急的小孩在香港旺角街頭小便,遭香港青年拍攝后雙方引發了沖突。年輕的夫婦辯解,小孩尿急時公廁門口正排長隊,拍攝者拍到了小孩的私處,而且他們也擔心照片被傳到網上,所以才爭奪相機。
爭議緣于“街頭便溺”,即便是在普通城市的街頭出現這樣的情形,都會被人斥之不文明,何況這還是在香港旺角。在文明著稱的城市發生不文明的行為,“被捕捉”“被放大”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但是,不文明也有主動和被動之分。細細梳理陷入“內地游客帶小孩在香港街頭小便”一事,當事父母以及孩子表現出的“不文明”其實是無奈之舉。孩子尿急、排隊排不上,只好就地解決。在圍觀這起事件時,有網友說附近其實還有公廁,他們完全可以到附近公廁解決。但是,事發當時如果沒有有心人指引,指望游客在陌生的城市里很快尋得其他公廁,這實在有些苛求。
即便拿香港的法律說事,他們也有被諒解的依據。香港《公眾潔凈及防止妨擾規例》中規定,任何正在照顧或看管一名12歲以下兒童的人,不得在沒有合理因由下,準許該兒童在公共地方大小便。對照該規定,聯系當事人所面對的此情此景,他們的“合理因由”大概也能獲得支持。
既然如此,為什么這起事件還是掀起了一場輿論口水戰?不得不說,這一起普通的不得已的“街頭便溺”事件,其實有著“不普通”的現實背景。中國大陸游客的素質向來是輿論關注的焦點,無論是南京少年在古埃及神廟刻字,還是中國旅游團試圖順走新加坡航班上的刀叉,“素質差”似乎成了大陸游客的“標簽”。或許因為輿論曾經集中報道過類似現象,在很多人眼中,大陸游客“素質不高”也成了刻板印象。正因如此,“幼童香港便溺”一經傳播便很快發酵,對該事件真相的還原、以及圍繞該事件的種種爭論,其實都是為了證明“中國大陸游客的素質沒有那么低”。
年輕夫婦以及年幼的孩子,一下子陷入了輿論暴風眼,這讓很多人同情。后者繼而又把矛頭對準了拿手機拍小孩私處的拍攝者。不得已的“街頭便溺”和隨便拍攝小孩私處的舉動,到底誰比誰更不文明?這是“內地游客帶小孩在香港街頭小便”事件中另一個爭論焦點。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乃至有意無意的偏見,很容易誘發“自己認為理所當然但卻很難被對方認同”的舉動發生。正如拍攝小孩私處的年輕人,如果能理解一下年輕夫婦的苦衷,恐怕也不會發生此番沖突。
爭論誰比誰更不文明,這其實也是一種不文明。內地游客越來越文明這是主流,但我們并不否認不文明游客的存在,只是他們并不能代表所有的內地人。同樣的道理,拍攝小孩私處的香港年輕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香港市民。再文明的社會都有不完美的存在,只要拿著放大鏡看,螞蟻也會變成怪獸。所以,幼童香港便溺引發的爭端,我們無須放大。文明的內涵之一就是理解,沒有理解,談何文明?別用放大鏡毀了我們的文明,或許才是這起口水戰的價值所在。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文明 香港 放大鏡 事件 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