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第四章 打造優美自然生態環境
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統籌城水林田淀系統治理,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華北之腎”功能;大規模植樹造林,開展國土綠化,構建寧靜、和諧、美麗的自然環境;推動區域流域協同治理,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建成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第一節 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
恢復淀泊水面。實施退耕還淀,淀區逐步恢復至360平方公里左右。建立多水源補水機制,統籌引黃入冀補淀、上游水庫及本地非常規水資源,合理調控淀泊生態水文過程,使白洋淀正常水位保持在6.5-7.0米。建設水系連通工程,聯合調度安格莊、西大洋、王快、龍門等上游水庫水量,恢復淀泊水動力過程。
實現水質達標。優化流域產業結構,加強水環境治理,堅持流域“控源-截污-治河”系統治理,實施入淀河流水質目標管理,全面治理工業污染源,強化城鎮、鄉村污水收集處理,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打造良好河流生態環境,確保入淀河流水質達標。合理劃定清淤范圍,科學有序實施淀內生態清淤,消除內源污染,修復水體底部水生動物棲息生態環境,提升淀泊水環境質量,將白洋淀水質逐步恢復到Ⅲ-Ⅳ類。
開展生態修復。利用自然本底優勢,結合生態清淤,優化淀區生態格局,對現有葦田荷塘進行微地貌改造和調控,修復多元生境,展現白洋淀荷塘葦海自然景觀。實施生態過程調控,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促進水生動物土著種增殖和種類增加,恢復和保護鳥類棲息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優化生態系統結構,增強白洋淀生態自我修復能力。
遠景規劃建設白洋淀國家公園。完善生物資源保護策略,保護淀區獨特的自然生境和景觀,保持淀區濕地生態系統完整性,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試驗區和科普教育基地。
創新生態環境管理。優化完善白洋淀及上游生態環境管理機制,加強生態空間管控體系建設,實施智能生態管控,全面建成與生態文明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
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構建新區生態安全格局。規劃建設“一淀、三帶、九片、多廊”,形成林城相融、林水相依的生態城市。“一淀”即開展白洋淀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恢復“華北之腎”功能;“三帶”即建設環淀綠化帶、環起步區綠化帶、環新區綠化帶,優化城淀之間、組團之間和新區與周邊區域之間的生態空間結構;“九片”即在城市組團間和重要生態涵養區建設九片大型森林斑塊,增強碳匯能力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多廊”即沿新區主要河流和交通干線兩側建設多條綠色生態廊道,發揮護藍、增綠、通風、降塵等作用。
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采用近自然綠化及多種混交方式,突出鄉土樹種和地方特色,在新區綠化帶及生態廊道建設生態防護林和景觀生態林,形成平原林網體系,實現生態空間的互聯互通。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將新區森林覆蓋率由現狀的11%提高到40%。
塑造高品質城區生態環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構造城淀局地氣流微循環系統,將白洋淀涼爽空氣輸送到城市中心。構建由大型郊野生態公園、大型綜合公園及社區公園組成的宜人便民公園體系,實現森林環城、濕地入城,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街道100%林蔭化,綠化覆蓋率達到50%。
提升區域生態安全保障。構建銜接“太行山脈-渤海灣”和“京南生態綠楔-拒馬河-白洋淀”生態廊道,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
第三節 開展環境綜合治理
推動區域環境協同治理。新區及周邊和上游地區協同制定產業政策,實行負面清單制度,依法關停、嚴禁新建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和項目。提升傳統產業的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強化綜合監管。集中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農村生活垃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開展地下水環境調查評估,全面開展滲坑、排污溝渠綜合整治。
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終端能源消費全部為清潔能源。嚴格控制移動源污染,實行國內最嚴格的機動車排放標準,嚴格監管非道路移動源;鞏固農村清潔取暖工程效果,實現新區散煤“清零”;構建過程全覆蓋、管理全方位、責任全鏈條的建筑施工揚塵治理體系。根據區域大氣傳輸影響規律,在石家莊-保定-北京大氣傳輸帶上,系統治理區域大氣環境。
嚴守土壤環境安全底線。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排查整治,加強污染源防控、檢測、治理,確保土壤環境安全。
編輯:秦云
關鍵詞:河北 雄安新區 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