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時時播報 時時播報
關于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五)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重大舉措。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一是強化城鄉融合發展頂層設計。編制實施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指導各地區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重點強化縣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實施。制定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措施,積極推進城鄉建設統一規劃、產業合理布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現代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
二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制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具體辦法。完善農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在現有200個產糧大縣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基礎上,選擇部分產糧大縣開展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試點。深化農村集體產權、集體林權、供銷社等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三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與建設,推進以高標準農田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優質糧食工程實施力度,加強安全保障和應急設施建設,完善糧情監測預警和應急供應體系。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快消化糧食庫存,健全食糖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推進糧食安全保障立法,全面加強糧食流通監管。整合完善農資儲備制度。
四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開展鄉村產業振興行動,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林牧漁業,創建一批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支持綠色品種技術生產研發推廣,實施現代種業競爭力提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加快研制大型聯合收割機、新型高性能拖拉機等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農業、“互聯網+農業”和遙感技術應用,建設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啟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強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
五是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快改善農村水利、交通、通信、電網、環保、物流等基礎設施,組織實施“百兆鄉村”示范,加強農村飲水安全保障。穩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實施農村生態清潔流域建設,梯次推動鄉村山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里,新增通硬化路建制村5000個。完善農村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體系。加大對古鎮、傳統村落、傳統建筑等保護力度,提升鄉村規劃建設水平,防止大拆大建。
(六)貫徹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強分類指導,細化區域政策,加大對重點地區的幫扶力度,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一是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加快建設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物流等重大基礎設施。落實和完善支持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措施,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加大對邊民扶持力度,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制定西部大開發新的指導意見,推進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和貴州、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全面開展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引導資源型城市培育發展新動能。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加快推進“一中心、四區”建設,制定實施淮河、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發展。出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體規劃。壯大海洋經濟,研究制定堅持海陸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示范區建設,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出臺加強科學有效圍填海管控的意見。促進國家級新區持續健康發展,有力有序推進臨空經濟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等建設,發揮新引擎、新示范、新樣板作用。
二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編制實施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導意見,啟動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穩妥有序推進北京市級機關和市屬行政部門搬遷。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有序轉移人口,保持合理的職業結構。優化京津冀資源配置,推動合作共建特色產業園區,強化區域污染聯防聯控,建好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與生態環境支撐區,鞏固和擴大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取得的成效,在社會事業、資源保障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三是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深入開展非法碼頭、非法采砂、化工污染等專項治理行動,推進重要支流協同治理。加強斷面水質監測預警、流域生態補償、負面清單管理等制度建設,實施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加強森林、濕地生態修復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啟動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開展綠色發展試點示范。加快發展江海聯運,完善多式聯運體系,實施消除鐵路瓶頸路段和高速公路未貫通路段工程。
四是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編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立協調機制,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通關模式,提升通關效率,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進一步推動前海、南沙、橫琴開發開放,發揮三大平臺在大灣區建設中先行先試和輻射帶動作用。
五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實施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放寬城市落戶條件,深入實施“人地錢”配套政策,全面落實居住證制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擴大對居住證持有人的公共服務范圍并提高服務標準。健全進城落戶農民農村土地承包權、集體收益分配權自愿有償轉讓機制,探索宅基地使用權自愿有償退出機制。全面實施城市群規劃,提高城市群質量,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建設,有序推進縣改市和小城鎮、特色小鎮健康發展。加快城市排水防澇、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大力發展綠色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生態園林城市、人文城市。
(七)切實發揮消費和投資有效作用。擴大居民消費,促進有效投資,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一是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繼續推進實施“十大擴消費行動”,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推動互聯網與養老、醫療、家政、快遞等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支持健康產業發展,建設優質養老服務供給體系。推進家政服務提質擴容,推動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
二是積極壯大消費新增長點。支持新能源汽車消費,鼓勵地方對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和通行便利給予支持。擴大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范圍。鼓勵和引導節能、環保、低碳等綠色產品消費。培育壯大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新興信息消費,推動數字家庭、遠程定制、體驗分享等新興消費領域發展。推動數字消費,加快電子商務和實體銷售融合發展。加速升級旅游消費,實施入境旅游提升計劃,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提升旅游質量,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動郵輪經濟發展。
三是進一步優化消費環境。規范和引導共享單車等消費新模式科學有序發展。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促進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促進中華老字號傳承發展。建立消費者參與標準化工作的機制。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消費侵權查處,加強市場監管,開展跨領域跨區域聯合打假,開展放心消費創建活動。
四是聚焦重點領域優化投資結構。繼續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5376億元,比上年增加300億元,加大對“三農”、創新驅動、生態環保、民生改善、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等領域的支持,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推動出臺政府投資條例。認真落實支持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營造穩定、透明、公平投資環境,支持民間資本進入油氣、電信等領域。規范有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利用多種運作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回收資金精準用于補短板、強弱項,形成良性投資循環。
編輯:楊嵐
關鍵詞:增長 社會發展 國民經濟 發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