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天下
官方描繪審計路線圖 全覆蓋審計劍指政令不暢和腐敗
一份由22條內容構成的“國字號”文件勾勒出了未來我國審計全覆蓋的范圍——凡是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都要審計;不僅有傳統意義上對財政資金的審計,還有對中央出臺的“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政策落實情況的審計。
今天,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清晰定位出審計將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的領域。這是我國首次從國家治理角度對未來審計工作做出總體部署。
在審計署副審計長孫寶厚看來,《意見》圈定了未來審計工作的重點:要通過審計資金流向,推進中央的政令暢通、監督重大決策的落實;要利用約束三公經費等手段,促進廉潔政府、簡樸政府、法治政府的建立;要跟蹤審計發現的問題的整改,促使問題少發生、不發生。《意見》的出臺,使審計的重點更加明確了、職責更加清晰了、保障更有力了、地位也更高了。
從資金審計到政策審計
作為審計署的特約審計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蔡洪濱教授注意到,在《意見》中,審計被賦予了“促進國家重大決策部署落實”的保障作用。在他看來,這個表述比以往審計聚焦在“公共資金的合規性使用”更進了一步。
“這意味著,審計不僅要查賬,還要關注國家的重大決策是否在地方被較好地執行。”蔡洪濱說,“在學界,審計已經被認為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解釋說,政令暢通是提高國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但實際情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手段,地方不執行中央政令的信息難以被發現。正是信息的不對稱使得有些地方在執行中央政令的時候習慣了“打折扣”,而審計對數據信息的挖掘可以解決中央和地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揭示出那些被打折執行的政令。審計所獲得的數據信息可以作為下一步中央決策的重要依據。
審計署審計科研所所長崔振龍則從資金的角度解釋,為什么審計可以促進國家重大政策落實。他說,任何行為背后都有資金的流動,審計對資金的關注,可以揭示出地方財政資金的流向是否與中央的政令保持一致。
比如,中央強調調結構、惠民生,那么財政的資金就應該偏向醫療、教育、環保等民生領域,從被限制的落后產能的領域退出。如果發揮“四兩撥千斤”作用的財政資金還在大規模地進入限制領域,那么就說明,這個地方無視中央政令。
孫寶厚說,近年來,審計署已經嘗試對一些中央政令的執行情況進行審計,可以從審計署近年來發布的審計結果公告中找到多個這樣的案例。
典型的例子是,審計署連續多年對全國保障房建設情況進行審計,通過審計揭示出一些地方由于在土地配置、資金支持等方面不力,導致保障房建設任務不能按期完成的問題。
孫寶厚告訴記者,《意見》要求審計部門要持續地對政策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審計,特別要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政策的部署、執行進度和實際效果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和糾正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為。
除了關注中央政策是否被有力執行外,蔡洪濱注意到,此次《意見》還強調,審計要發揮催化劑的作用推動改革。在他看來,這與近年來審計從制度層面揭示問題的特點是一脈相承的。
孫寶厚說,近年來,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審計報告有一個特點,總是提出一些屢審屢犯的問題背后存在的機制和體制問題。有的問題只能靠機制和體制改革來推進,事實上,國家層面也在推動一些制度層面的改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審計推動了很多改革“第一公里”的起步。同樣,對體制機制問題的跟蹤審計,也有利于發現改革“最后一公里”的障礙在哪里。
編輯:顧彩玉
關鍵詞:審計 加強審計工作 資金審計 政策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