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女生遇害因快播被封”純屬臆斷
以女生遇害作為臧否查封快播的依據,非但缺乏依據,還可能轉移問題癥結,揮霍可供反思與檢討的契機。
連日來,女大學生外出失蹤或遇害的消息接踵而至。在網上,有種論調也甚囂塵上,那就是“女生受害案增多與關閉快播有關”。而日前也有媒體刊文對此批駁。
毋庸置疑,女大學生接連失聯或遭侵害,讓人痛心。這類悲劇的頻現,引發社會性反思,如怎么防范臨時起意式犯罪,消減生人作案可能性等,也很有必要。對問題的理性歸因和深層溯源,興許也有助于規避悲劇重蹈。
饒是如此,將女生遇害案多發的原因歸結為關閉快播、掃黃打非,仍有失偏頗。盡管說,不少把快播和女生受害“雜糅”的段子只是調侃,像“解禁快播,解救女大學生”,“唯有帶U盤上街方可保命”,沿襲的是“內涵帖”的惡搞路數,當不得真。可也應看到,有不少人是在搞邏輯推演、嚴肅論理,如借助“需求管理-渠道管控”等解釋框架分析,得出諸如“禁快播助長了女生受侵害的概率”之類的結論。這類紙面推演,也讓很多人“深以為然”,表示“附議”。
可若細究,它很難經得起推敲:首先,僅從媒體披露的個案很難弄清,“女生遇害案激增”,究竟是近期這類犯罪高發,還是集中曝光造成的錯覺。再者,這些案件中,又有幾起跟性侵相關,也沒個明晰統計,它們有多少是受“查封快播”的影響,更是無從考證。就此而言,說“女生受害是因關閉快播”,更像是偽命題,它包含的因果關系,實為統計學中的“假性關聯”。
謬論背后,總有著“看似正確”的邏輯支撐。像“女生受害案增多與關閉快播有關”,它隱含的依據大概就是:對涉黃網站的查處,直接導致了某些人生理層面的壓抑,所以將黑手伸向女大學生,成了必然的轉向“宣泄”。“原欲論”和犯罪心理學,在這兒被裝進一個“想當然”的筐子里。
人有生理需求沒錯,“替代性滿足”也是常見心理,可渲染女生遇害源于快播被封,漏洞就擺在那:你說關閉那些涉黃網站是“滅人欲”,可以往有人涉性犯罪后,還說“是黃色網站害了我”呢??觳兊?ldquo;需求疏導”作用與“誨淫”功能,哪個更明顯尚需考證,但有個數據值得尋思:據公安部門調查,約有七成的性侵案件與淫穢色情信息有關。正因如此,打擊淫穢色情信息,也被許多人視作對女性的重要保護舉措。
說到底,有營養的思考總取決于理性的含量。如果從快播被封延伸開來,去探討“畫面分級”;就女生遇害事件,去探討受侵害風險干預等,那意義自不待言。但以女生遇害作為臧否查封快播的依據,卻有些無厘頭,它非但缺乏依據,還可能造成價值認知上的偏向:易將焦點從“專挑弱者下手”的惡行本身挪開,轉移到不相關議題上,到頭來,揮霍的是可供反思與檢討的契機。(午夜侃人)
編輯:于瑋琳
關鍵詞:女生遇害因快播被封 女大學生外出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