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不該被遺忘的山村啟蒙者
——“千元溫暖行動”赴廣西發放紀行
“代”轉“正”高門檻
1名老師,兩個班級,10多個孩子,廣西河池市那社鄉那乙村平外屯教學點坐落在大山深處,59歲的黃沙尤是教學點唯一的代課老師。接近60歲的年紀,他已徹底失去了通過考試“轉正”的機會。
2001年,中編辦、國家教育部、財政部共同頒布的《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中規定,城市、縣鎮、農村小學的教職工編制分別為19:1、21:1和23:1,這意味著每23個農村學生,財政給一個公辦教師名額,而在城鎮,19個學生就能換來一個身份為公辦的教師。因此,農村公辦教師從編制上就少于城鎮。
要想成為在編的公辦教師,除了參加資格考試,別無他法。據了解,2005年,中國的中小學代課教師約有44.8萬人,分布在農村公辦中小學的大約有30萬人。時任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表示,對于一部分素質比較好、有一定教學經驗的代課老師,可以通過適當的形式參加當地統一組織的新聘教師公開招聘,取得正式教師的資格。
在代課教師中,何有林是幸運的,靠自己的努力通過了首批“代轉公”資格考試。如今,轉為公辦教師的他月工資有2900元。在日益“講究”的廣西農村,對比周圍蓋起的小樓,何有林的老房子如同穿越般矗立,村里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兩三天賺的錢,幾乎超過了他們1個月的收入。何有林的妻子宋利目前仍是代課教師,他們除了正常教學外,還須通過閑暇時間飼養豬、牛等家畜,以供家里的兩個孩子上學。
對農桂玲而言,她曾有機會通過考試使得“代課教師”的身份“轉正”。然而,面對“經濟窘迫、身體每況愈下、筆試能力低、記憶力越來越差”等諸多制約因素,如今的她已無法與其他教育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同場競技”,從而為自己爭取到一個真正的教師“身份”。
“年輕的時光全部給了鄉村學校,現在年齡大了,不知自己還能做些什么,堅持到底是必需的。”舍不下一個個渴求知識
的孩子,農桂玲說,和她一樣的代課教師們一直在堅持,但隨著白發一天天增多,再也拿不起粉筆時靠什么生活?這個結在心中越系越大、越勒越緊,也越來越沉重。
在公辦教師極度短缺的歷史時期,一句“孩子們需要”讓代課教師義無反顧。當可以通過考試來獲得正式教師資格時,由于年齡過線、統考不再分設年齡段等原因,他們只能無奈地錯過。
為了無數農村孩子“跳出農門”,代課教師默默奉獻著,時至今日,依然各自為眼下或者晚年的生計擔憂。“希望在我們退休后,能得到大半輩子扎根鄉村的一些養老補貼。”談及代課教師的未來,宋利淡淡說道。
采訪手記
山道難行,一路和時間賽跑,終于在登機前15分鐘趕到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飛機到達北京已近凌晨,為此次廣西之行畫上了句號。
兩小時20分鐘的飛行時間,腦海中放電影般浮現著代課教師一張張青春流逝的臉。從他們的笑容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學生時代老師們的影子,但多了一絲絲難以言說的苦楚和心酸。
在廣西的5天,走過了百色田林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來賓忻城縣,有個問題始終在腦海中揮之不去,在眼下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僅靠區區幾百元錢,在三尺講臺上從豆蔻年華堅守到年過半百?像一支不斷燃燒的蠟燭,用知識的力量把孩子們送出大山,可始終無法正式得到一份為人師的體面和尊嚴。
1000元錢,在現如今確實不是一個大的數字,但它能讓代課教師不用再外出打工來補貼家用,春節期間和一家老小過個團圓年;能讓他們買上一件保暖的外衣,讓身上那件洗得不見本來顏色的衣服徹底“下崗”;能給學校添置些小樂器,能充實下給孩子們準備的應急小藥箱……
“有沒有后悔過?”記者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無怨無悔。”
編輯:羅韋
關鍵詞:教師 代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