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分析經濟要實事求是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六十五
前三季度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后,各種分析紛至沓來。筆者認為,算命式的斷言,于分析經濟、指導實踐并無益處,實事求是捋出運行邏輯才是正道。
首先,中國經濟驅動力依然充沛。
中國經濟能夠在疫情沖擊下,率先實現復蘇,并且為全球提供各種急需生活物資、醫療用品,工業體系健全固然是重要物質條件,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內生動力、中國制度所激發的國人創造力則是不可或缺的軟實力。一個14億人爭相向上的大國,必將產生磅礴的動力。特別是,中國每年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百萬億元級別,對于全球經濟而言,也必將產生巨大的影響。
其次,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壓力很大但依然可控。
比如輸入型通脹壓力。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不斷推高我國工業體系整體運行成本,給經濟復蘇帶來沉重的壓力。
仔細分析,這波行情有兩個推手:一是全球疫情反復,形成全球性的產出缺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全球產出缺口達15萬億美元。面對如此大的缺口,上游產品價格上漲是正常商業邏輯。二是貨幣因素。其中,美元作為大宗商品計價貨幣,在歷史罕見的量化寬化政策催動下,不斷向全球市場輸入流動性,成為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關鍵因素。當前,隨著美聯儲不斷釋放加息信號,明年美元回收流動性成為大概率事件。加之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藥品研發不斷推進等因素推動下,疫情防控正在迎來全球拐點,全球產出缺口縮小甚至消失大概率在明年就能實現。
最后,中國經濟生態的自我進化能力正在增強。
中國經濟就像武當派傳奇張三豐,身材雖然有些胖了,但身手卻日益靈活,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在不斷增強。突出表現在,我國不僅已經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又深諳市場規律的企業家,還有一個強大、有百年歷史且有70多年成功執政經驗的執政黨,以及日益成熟的國家治理體系。
從以上三點出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邏輯,沒理由沒信心。
編輯:秦云
關鍵詞:經濟 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