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王作剩:類型敘事下的現實顯影
作者:王作剩
繼《暗黑者》《白夜追兇》《無證之罪》等熱播之后,新近播出的《隱秘的角落》憑借精良的制作、精彩的演技、精密的情節等,出乎意料地引發了諸多社交話題,自發產生了“一起爬山嗎”“我還有機會嗎”等網絡流行梗,成為又一部現象級網絡懸疑劇。在筆者看來,它是一次較為理想的類型敘事下的現實顯影,融合并契合了當下觀眾的網絡劇審美:類型審美與現實審美。
網絡懸疑劇的類型敘事與拓展
近年來,我國的網絡懸疑劇得到快速發展,涌現出《靈魂擺渡》《無心法師》《白夜追兇》《法醫秦明》《無證之罪》等質量優異、口碑理想的作品,培養了一大批粉絲。作為一種類型,網絡懸疑劇的敘事結構、視聽語言、敘事主題與人物形象等有著固定傾向,注重懸疑氛圍的特殊營造和一波三折的情節設置。相較于同類型作品,《隱秘的角落》既遵守了常規的類型敘事,又進行了一定拓展,成為網絡懸疑劇花園中“一朵紅紅的玫瑰”。
懸疑劇的常規敘事結構為“設疑——釋疑——解疑”,《隱秘的角落》同樣如此。該劇開篇便是設疑:張東升與父母爬山拍照時,故意將父母推下山崖并導致其死亡。這一開篇,對于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人而言,所營造的懸念氛圍是異常濃厚的。隨著劇情深入,開始釋疑與解疑,懸念環環相扣,情節飛速反轉,引人入勝。
在視聽語言上,該劇也符合懸疑劇的常規敘事。一般而言,懸疑劇的畫面較為陰冷,聲音較為奇詭,共同渲染一種詭異、驚悚氣氛。該劇取景于廣東湛江一個海邊小城,整體而言,場景較為破敗;反面角色張東升脫去假發后,以真實的頭發造型,配合集陰險與冷笑于一臉的復雜表情,讓人不寒而栗;參與敘事的主題音樂《小白船》與十二首片尾曲及其他配樂,更是加深了詭異感。
除此,該劇在常規敘事的基礎上還進行了拓展。其一,拓展了“懸疑+”的敘事模式。目前,我國的網絡懸疑劇已形成了懸疑+愛情、懸疑+刑偵、懸疑+冒險、懸疑+法醫等敘事模式,《隱秘的角落》則貢獻了懸疑+家庭的敘事模式。其二,拓展了懸疑劇敘事主角的范圍。以往的主角主要是成人,而該劇的真正主角是三個兒童。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人性弧度與深度,讓人眼前一亮。其三,創新了網絡劇敘事之外的結構形式。該劇選用了劇情片段+動畫+正片的組合形式,以及非統一時長安排,富有新意。引起廣泛闡釋的黑白動畫,也豐富了劇情,增加了話題量。
對現實的獨特顯影與積極反思
該劇之所以能夠得到觀眾的廣泛關注與肯定,除了出色的懸疑劇類型敘事外,還在于對中國現實的真實呈現并能引發反思。國內學者尹鴻指出,“《隱秘的角落》既有類型意識,更有現實認知;既有藝術風格,更有人性關懷;既有故事強度,更有人物命運,不僅‘好看’而且能夠觸動人的內心世界。”
拼貼、反諷、戲仿等后現代審美,一度成為中國網絡劇的顯著標簽,現實主義審美常常處于缺席與遮蔽的狀態。但不容忽視的是,現實主義素來是我國文藝創作與批評的主流。近年來,我國網絡劇的審美出現了轉向,誕生了《破冰行動》《大江大河》《都挺好》《三叉戟》等一批關注現實、散發著現實主義美學光芒的作品。《隱秘的角落》同樣是一部帶有現實關懷的網絡劇,其敘事內核不是真相推理,而是人性反映。社會與家庭等綜合環境,對人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對社會問題的呈現與探討,成為該劇的重要內容。
該劇巧妙地呈現了原生家庭的破裂與新家庭的重組、教育觀念的沖突與碰撞、個體生存的身份焦慮與異化、兒童成長中的快樂與疼痛、中年安穩與危機等社會問題與議題。這些問題與議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今天的新媒體時代語境下,極易引起觀眾的共情。
細心的觀眾可以看出,劇中的家庭基本是殘缺的,要么像朱朝陽的父母一樣已經離異,要么像普普的父母已經死亡,要么像嚴良的父親成為精神病患者,要么像葉警官一樣與女兒相依為命。這種破裂的家庭狀況對兒童的成長,往往會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而在教育理念上,朱朝陽的母親、老師與葉警官等之間存在分歧,不同的理念又會給兒童帶來不同的影響。
另外,該劇還隱含著個體生存的身份焦慮與異化等問題。入贅女婿、非事業編教師這兩層身份,對張東升而言,意味著尊嚴的缺失,意味著長期生活在壓抑之中。因為在傳統觀念中,入贅本身是屈辱的,而讓張東升最為自卑的是沒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非事業編教師在當時的人們看來,僅僅是一種臨時工,是不穩定的。同樣,朱朝陽的母親家庭離異,與前夫共同撫養孩子,這種曖昧而復雜的身份也時常煎熬著她。
總之,《隱秘的角落》是一部較為優秀的網絡劇,畫面、攝影、音樂、節奏、演技都存在可圈可點之處。該劇既具有懸疑劇的類型元素,能夠契合觀眾的類型審美需求,同時巧妙地加入了社會熱點,是對現實的一次真實反映。如是,激發出觀眾的心理密碼與內心秘密,使他們對劇情產生共情,進而積極討論與思考。
(作者單位: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敘事 懸疑 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