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手術醫生的日常:每一次上臺都是去戰斗
“起搏器價高不說,一旦裝上就會跟著孩子一輩子,整個命運都要改寫。”鄭黎暉決定另辟蹊徑,借射頻消融手術為孩子治療。但面對新手術建議,家屬卻表現出擔心。為此,鄭黎暉數次為家屬演示手術原理。
再三猶豫后,孩子父親同意了手術方案,鄭黎暉則又一次手術到凌晨。
幸運的是,孩子手術非常成功,當晚心臟停跳現象消失。當看到孩子心電圖恢復正常,父親握著鄭黎暉的手哭了出來。
“我也可以選擇保守,不冒這個險,不加這個手術,但是,醫生就是這樣,每當看到患者和家屬那種性命相托的眼神,就能感受到也許醫生一次努力,能讓一個家庭重燃希望。”鄭黎暉說。
誤解與信任
“醫生和患者永遠在一條戰線”
醫院,患者眼中守衛生命的最后防線,一臺手術的成功,或許就能改變患者命運的走向。然而,醫學是科學,醫生也不是神,對于站上手術臺的主刀醫生而言,任何一臺手術,都是一場有風險的戰役。
“在你面前站著一名準大學生,因為心臟有問題,讀不了心儀的大學,作為醫生你怎么辦?”去年下半年,鄭黎暉陷入了這樣的兩難:“做手術,沒人能保證100%成功,不做,孩子可能就沒學上。”
開學前夕,一名外地來的中年人帶著剛考上軍校的兒子找到鄭黎暉,他的孩子在入學體檢中查出心臟患有預激綜合征,10天后復查,如果心電圖依舊不正常就無法入學。
“趕緊手術。”看著這個即將圓大學夢大男孩兒,鄭黎暉告訴孩子父親,射頻消融手術可以治療,但存在3%~5%的病情復發概率。但是,無論鄭黎暉怎么解釋,孩子父親都在表達一個訴求——手術不能失敗。
耐心勸說和解釋后,孩子父親最終在手術意見書上簽了字。當晚,鄭黎暉便為這個男孩“加塞”手術,只為趕上學校10天后復查期限。
“我也告訴自己,這個手術必須成功。”盡管類似的手術鄭黎暉已做過成百上千次,但這次她仍感覺到壓力。她知道,孩子考大學不易,必須對他負責。
這臺持續到凌晨的手術成功了,走出手術室的鄭黎暉如釋重負。為了讓一家人安心,鄭黎暉也專程留下電話號碼,以防孩子有問題及時解決。
然而,本以為孩子入學已萬無一失,卻在學校體檢當日,心電圖再次出了問題。拿著兒子不合格的心電圖,父親即刻打通鄭黎暉的電話:“這是病情復發,還是壓根兒就沒治好?”
鄭黎暉看了孩子父親發來的“異常”心電圖,鄭黎暉發現,這只是術后短時間內出現一過性異常,屬于正常術后反應。
只是,即便鄭黎暉不斷給這個孩子父親解釋,對方依然不斷打電話質問她,話語中帶著抱怨、責備甚至憤恨。直到幾天之后,這名孩子多次復查心電圖都顯示正常,家屬的質疑電話才算結束。
這樣的醫患故事鄭黎暉經歷的太多,她說,醫生面對患者,看到更多的是理性,家屬面對親人,看到更多的是感性。“換位思考,我特別能理解患者和家屬的那份焦急與期盼,請相信,醫生和患者永遠在一條戰線,一樣急切希望治療取得成功,只需雙方應更多一些耐心、理解和信任。”
期待與堅守
“我們總能感到心臟跳動的力量和溫暖”
今年32歲的田美策,是阜外醫院的一名心臟外科主治醫師,常年參與各類心臟手術。當做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時,他常常回想自己治療過的病人:“因為每一個患病的個體背后,多少都藏著治病的心酸不易。”
前不久,田美策開通了微信公眾號“北境刀客”,將這些曾令他感動和欣喜的故事寫成文章,同時分享出自己從業以來對學科歷史的深度挖掘。“不開打賞、不打廣告,我就是想分享醫患的真情故事、也免費做點醫學科普。”田美策說。
除了不定期更新文章,在田美策的手機里,還存著不少醫患交流微信群:“病人術后出院,我們的醫生就在微信群回訪病人身體恢復情況。”田美策閑下來時,也總會看看群里病人的聊天記錄:“若是誰有什么問題,群里的醫生也會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
出院患者的朋友圈里,同樣隱藏著醫生們的關心和祝福。“一名我曾參與手術的患者,出院后常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搞怪照片。看著這個姑娘術后一切正常,我們也跟著開心。”而留在這名患者胸口上的微創切口,正是出自田美策之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手術 醫生 鄭黎 黎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