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日本考古學者將漢文化融入課程:成中日文化交流“橋梁”
中新網甘肅張掖8月12日電 (艾慶龍)“紅河三角洲的交趾郡是漢唐帝國南邊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貿易中心,然而其文化面貌真相不明,成為東亞文明史上不解之謎。”利用假期來到中國的日本東亞大學大學院教授黃曉芬并未休息,她與中國考古專家學者交流著考古成果。她介紹說,文獻記載,漢武帝攻略南越國,劃分其領地設置嶺南九郡,其中交趾郡下設置10縣,人口總數達9萬余戶,逾74萬百姓。
8月12日,正值“絲綢之路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黃曉芬以《從越南交趾郡治遺址的發掘成果看漢文化的傳播與東亞文化圈的形成》為題進行講解。
她梳理歷史文獻,結合7年4次考古調查和發掘成果,具體考證越南交趾郡所在位置,明確揭示羸筑城的四期編年。同時對羸遺址的性質、城址規模、布局特征、都市特色進行了詳細闡述。
1982年,西北大學歷史系畢業生黃曉芬選擇從事博物館管理工作,后赴日本京都大學繼續進修,在隨后的7年時間中,她完成了碩士、博士學業,先后在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從事文化研究工作,2000年,在日本東亞大學大學院從事教育工作。
黃曉芬任教的日本東亞大學,目前尚未開設考古專業,她便在教授博物館學、亞洲文化、東西文化交流等10多科目知識時,選擇性將漢文化融入課程,帶領日本學生解讀中國文化。
“雖在日本生活工作,但身上留著是中國人的血液,力所能及做一名中國文化傳播者。”2004年,多方面因素,黃曉芬移民日本。一年四季除教授課程、奔赴各國現場現場考古外,返回中國,與考古專家、學者交流成果也成為她的習慣和必備“功課”。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使得學術界對絲綢之路研究的熱情空前高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原副所長白云翔坦言,19世紀末,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一書中提出“絲綢之路”命題后,“絲綢之路”逐漸成為國際學術界的一個研究領域。但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絲綢之路研究主要是史學界和考古學界關注的一個課題。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考古相關工作取得的新成果。黃曉芬告訴記者,想學習了解、鉆研中國文化的日本學生逐年增多。
“在外人看來,考古是一件寂寞的事。”黃曉芬認為,考古是以尋找和獲取古代人類社會的實物遺存,分析數據填補歷史空白,是一件有利于社會且愉快的事。(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日本 考古 黃曉芬 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