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民族風、鄉村游成為扶貧攻堅抓手
新華社北京11月2日電(記者王立彬)從貴州苗鄉到湖南侗鄉,民族風物、鄉村旅游正成為扶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改革開放與中國扶貧國際論壇2日在此間閉幕。會前赴廣東深圳市、貴州黔西縣、寧夏永寧縣和河南蘭考縣等省份參觀的外賓以及與會“三農”專家學者認為,民族地區利用特色文化發展鄉村旅游,體現了精準扶貧思想的精髓,堪稱扶貧與扶志結合的典范。
據介紹,作為世界最大苗族聚居地之一,貴州省西江千戶苗寨被譽為“以美麗回答一切”的地方,苗寨由十余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1400多戶苗族吊腳樓鱗次櫛比。這里有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鄉村文化活動,被稱為“中國苗族文化藝術館”“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履行脫貧攻堅主體責任的西江千戶苗寨文化旅游發展公司依托苗族風情和吊腳樓建筑群,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獲得“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先進集體榮譽。
據苗寨文化旅游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楊春艷介紹,通過景區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護,苗寨已建立全面普查,完整保護,鎮村復查,兌現獎勵的長效管理機制。按門票收入分享機制,門票收入18%用于景區民族文化保護經費發放給村民。2017年3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民族文化保護經費及攤位收入,戶均增收逾1.2萬元。公司員工中,西江村就業者近50%,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8人,帶動386人增收。在景區就業村民1200多人,貧困戶人口600多人。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萬余元,直接來自旅游的占70%。
在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個14處,侗族織錦、侗族蘆笙、侗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侗族文化發展的載體。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發起的“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近10年來完成包括織錦、挑花、建筑、年畫、山歌、陽戲、編織、造紙等100多項非遺傳承人的訪談和田野考察以及影像紀錄和數據庫建設,完成300多項“非遺再造”產品設計。通道縣委宣傳部部長蔡迪文說,依托民俗、生態、紅色資源,挖掘保護、整理整合、開發利用優秀侗族文化,正成為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扶貧 鄉村 攻堅 抓手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