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博物館展覽都在關注什么問題?
那么這些年來,博物館展覽都在關注什么問題?
結合浙江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博)的實踐,可以看出這是一 個廣闊而永恒的議題,不僅涉及我們所熟知的傳統博物館 功能的提升和完善,還涉及新近出現的一些博物館議題。
頂層設計架構“展覽+”模式
經過80多年的發展,浙博已經發展成為浙江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形成了包括孤山館區、 武林館區、名人舊居、文物保護科研基地等在內的多層次、廣范圍的陳列展示與服務社會的新格局。
從陳列展覽的布局看,孤山館區以專題陳列為主,通過改造提升,成為集中展示各類藝術精品的品牌館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瀾閣,展示文瀾閣與《四庫全書》的歷史。坐落于原“國立藝術院”舊址的浙江西湖美術館成為孤山館區臨時展覽的專門場所。
武林館區(浙江革命 歷史紀念館) 以歷史陳列為主,分為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以區域文化為陳列內容,架構全景式社會歷史畫卷。 另外還辟臨時展廳舉辦國內外的臨時展覽。黃賓虹紀念室和沙孟海舊居采用故居復原陳列,是杭州重要的人文旅游景點。
在展覽體系基本確立以后,浙博全面提升臨時展覽的水平,打造具有特色的原創性展覽。但是,面對資源的緊缺和觀眾需求的提高,面臨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浙博只能在管理層面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
2010年開始,浙博從全館的角度,統籌考慮展覽項目的各個方面、各層次和各要素,提出了“展覽+”的工作思 路,展開了全館展覽的中長期規劃。
“展覽+”的核心理念是以展覽為中心,開展學術研究、文創開發、社教傳播等多職能聯動。這個思路強調博物館展覽工作的整體關聯性, 職能之間圍繞展覽的核心理念和頂層目標形成匹配與有機銜接。
同時,也兼顧實際可操作性,以館藏為基礎,以浙江區域文化為特色,以觀眾的需求為引擎。在實施過程中特別注重準確地界定各職能之間的聯系和分工,完善內部 績效考核制度。
“展覽+”模式即展覽+課題+學術研討會+圖錄(包括 論文集、普及性讀物)+系列文創+系列社教活動+系列講座……
根據各個展覽的不同需求,也可以疊加更多內容。“展覽+”,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或者更多相加,而是利用展覽項目的平臺,讓博物館其他各個職能進行深度融合, 創造比單一職能更多更高層次的成果。
榮獲 2015 年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的“中興紀勝 ——南宋風物觀止”,在展覽準備過程中,策展團隊首先進行課題調研,配合展覽編輯出版了大型書籍《中興紀勝 ——南宋風物觀止》。
此外,推出通俗讀本《百年風華憶江 南——南宋繁華錄》《宋室南渡定風波——南宋興衰記》。 在“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學術研討會”上,十位專家、學者作學術報告,進行學術交流。會后集結專家論文, 出版《中興紀勝——南宋風物觀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展覽期間,邀請多名專家、學者作專題學術講座,對南宋歷史 文化進行深度解讀。開發的文創產品不僅獲得了國家和省級的各種獎項,也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2012年歲末的“大元帆影——韓國新安沉船出水文物精華暨康津高麗青瓷特展”就是建立在一個國家級課題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前期的大量研究、調研和溝通工作,終于促成了新安船的回歸,那些重見天日的殘骸和遺物跨海而來,回到了它們曾經出發的地方,講述六百年前的那一場故國繁華和驚濤駭浪。
展覽開幕的同時,以《中國古代瓷器輸出及文化影響》為題,舉辦了國際學術研討會,會后論文集成冊《2012,海上絲綢之路》,這是厚厚的一冊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根據曹其鏞夫婦漆器的收藏,浙博為他們的私人收藏舉辦了“仍存曹家——曹其鏞夫婦珍藏中國古代漆器特展”。與之配套,舉辦了“中國漆器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這次大會是漆器研究、漆器保護、當代漆器制作三類人員的大聚集,形式和規模空前。
《仍存曹家—— 曹其鏞夫婦珍藏中國古代漆器特展》一書,裝禎設計獲得 了“浙江省裝禎設計獎”一等獎、華東地區圖書整體設計優秀獎。 轟動一時的“守望千年:唐宋元書畫珍品特展”并非一次簡單的古代書畫珍品展示,展覽的策劃融入了書畫研究者對這些作品的深入解讀,也糅合了作品在時間、 地點、人物上千絲萬縷的關聯。
展覽按照作者的特點進行組合,這樣的組合方式,從作品內容傳播的角度考慮,可以 讓普通觀眾更好地掌握展覽信息,讓老百姓更易于接受。 此次展覽在地緣親近性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杭州是南宋古都,遼博的展品中有 19 件南宋時期的佳作,這些書畫作品,讓浙江的觀眾倍感親切。
編輯:楊嵐
關鍵詞:展覽 博物館 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