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個法律人的長風“破”浪
“用業余時間做學問”的人
鞠海亭特別相信胡適講的“一個人的業余活動比他的職業還更重要,因為一個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樣用他的閑暇時間。”
他在瑞安法院的黨課上告訴干警:“用業余時間打牌,可能會成為一個賭徒。用業余時間創作,就可能成為一名作家。用業余時間做學問,就能成為學者。”
他率先垂范,成了“用業余時間做學問的人”。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唯一的愛好就是運動。在華政讀本科期間就是校長跑隊隊長,曾獲校拳擊冠軍和長跑冠軍。參加工作后,每天早晨學習武術螳螂拳,或者攀登住處附近的東塔山。
而這些仿佛都是在為做學問儲備充沛的精力。
進入溫州中院后,鞠海亭審理一起汽車買賣合同糾紛上訴案。2013年,陳某花50萬余元從銷售公司購買奔馳轎車后,發現該車重新噴過漆,遂要求退車并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適用懲罰性賠償。一審法院認為汽車銷售公司在銷售車輛的過程中未如實告知車輛修補的事實,侵犯了陳某的知情權,構成消費欺詐。
“現行的消法并未規定欺詐行為的認定標準。”鞠海亭說,銷售公司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恰恰是爭議焦點所在,他認為,在認定消法規定的欺詐行為時,不僅應存在經營者故意告知消費者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真實情況的事實,還應滿足誘使消費者做出錯誤意思表示這一要件。此案中,涉案車輛僅在展覽過程中受到兩道輕微劃傷,經銷售公司修補,損害極其輕微,亦并不影響車輛外觀、安全性能及使用功能。該事實不足以使陳某陷入購買車輛錯誤認識并誘使其作出錯誤意思表示。因此,鞠海亭撤銷原判決,進行改判。
審理結束后,鞠海亭撰寫《經營者欺詐行為的要件分析》發表。文章中提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欺詐行為的認定標準,即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應包含欺詐故意、欺詐行為、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使被欺詐人基于錯誤認識而做出不真實意思表示四個方面的內容。若消費者未因經營者的虛假告知或刻意隱瞞而做出不真實意思表示的,不應認定為消費欺詐。
鞠海亭從未停止對法律專業知識的探索,帶著審判實踐問題他先后攻讀了法律碩士和法學博士,并在中國人民大學從事了兩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回憶起備考時光,鞠海亭說當時最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啞巴英語。為此,他周末去上英語口語輔導班,抓住一切機會和同學用英語交流。“我每天早晨6時30分,還準時收看中央電視臺的英語新聞節目。新聞主播語速快,剛開始一句都聽不懂,堅持了半年后,我突然發現自己聽懂了。”
攻讀碩士期間,鞠海亭根據審判實踐中發現的問題,結合法學理論,撰寫并發表13篇論文。攻讀博士期間,他又出版了自己的個人專著《網絡環境下的國際民事訴訟法律問題》,從網絡案件的民事訴訟角度分析網絡發展給法院司法審判帶來的理論與實踐的挑戰。通過大量案例分析,對網絡國際民事訴訟的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
他來到了等待他的崗位:溫州中院研究室,一干就是8年。“感覺自己來到了一個‘大寶庫’,可以接觸到很多法律疑難問題,什么都試著去研究,民事、刑事、行政各個方面。”
他先后公開發表論著100多萬字,出版個人專著1部,主編1部,副主編1部,合著4部,6次承擔省部級重點調研課題并獲獎,近14年獲得省級二等獎以上獎勵十項。這些研究成果都源于司法實踐,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其中許多文章和調研報告已經轉化為直接指導審判實踐的規范性文件。2009年,鞠海亭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優秀中青年法學專家”,是全省法院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人。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鞠海 海亭 破產 ,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