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一個法律人的長風“破”浪
讓司法成為農民工消費得起的產品
2001年,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了泰順矽肺病工傷案。這起案件涉及全國6個省300余名農民工,不僅涉案人數眾多,起訴金額高達2.08億元,還存在諸多疑難問題,如集團訴訟的發包方、承包方、轉包方責任分配等問題。
既沒有現成的法律規定,也沒有相關的判決先例。作為合議庭成員,鞠海亭查閱了大量資料,寫了10份案件審理專報,加強釋法,將勞動糾紛性的工傷賠償案調整為侵權性的人身損害賠償案,判決明確了以遼寧省交通廳為首的10家責任方向230余名受害人支付醫療費、傷殘撫恤金、喪葬費的賠付標準。
這起國內最大工傷索賠案以原告勝訴而結案,有效地維護了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這種為民情懷與鞠海亭的基層司法經歷有關。他曾在法庭工作過五年,經常接觸到農民工討薪的案件。
“這些農民工大多遠離家鄉,經濟困難,請不起律師,交不起訴訟費,甚至提供不出打官司的證據。”他說,如果嚴格按照訴訟程序開庭審判的話,事實上有理的他們很可能還要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而且,漫長的一審、二審和執行等時間成本更是農民工所無法承受的。
為了迅速解決糾紛,讓農民工早日拿到維持生活的工資,鞠海亭特事特辦。“首先讓書記員記錄下農民工的口頭起訴,然后直接通知企業主到法庭調解。如果企業主不到庭,我就帶著農民工上門去做工作。”
經過努力,絕大多數討薪案都能夠在一兩天內解決。但是,鞠海亭也意識到,同樣的問題并不只存在于自己的轄區,必須從宏觀上解決這個問題,立法和司法都應當采取具體的措施。
于是,他撰寫《讓司法成為農民工消費得起的產品》,發表在《人民司法》。2007年9月,中國法學家論壇在杭州召開,鞠海亭作為主講人之一,又在100多位專家學者中重申“對農民工來說,法律是個奢侈品”,以期引起重視。
視問題為財富的“法律工匠”
1994年的一個周末,鞠海亭在青島書店買了一本書——胡適的《人生大策略》。“其中一篇文章提到,要時時尋一兩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要解答實用上的困難或理論上的疑難。”
這句話刻在了鞠海亭的腦子里。此后,他刻意加強對法律知識的積累和審判經驗的總結,經常就疑難法律問題向他人和書本請教,在實踐中摸索解決問題的良策。
1997年的一件事更加促使他視法律問題為財富。當時,鞠海亭還在樂清市人民法院工作,同事間“切磋”一起案件,涉及夫妻共有房屋抵押合同效力的問題。兩人查閱了所有法律法規和文獻資料, 都找不到確切的答案。
雖然此案最終調解結案,但是問題還是懸而未決。
“問題都是有價值的。”鞠海亭下定決心要把這個問題搞明白,并將自己的觀點付諸筆尖。由于資料極少,論文寫作一度陷入困局。后來,他意外地在浙江高院資料室找到了一些臺灣地區和德國的法律規定以及理論文章,為他的論點提供了比較充足的依據,最終成文《夫妻共有財產抵押合同的效力認定》。
當時的樂清法院院長看到這篇文章后,批示要求印發各業務庭和法庭,對類似案件可以參照此觀點來處理。
“這件事對我影響非常大,真正感覺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實際價值。”鞠海亭說,由此,他更加堅定了從審判實踐入手,積極進行疑難法律問題研究的信念。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鞠海 海亭 破產 ,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