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青年”是如何被發現的:找到青年的歷史維度

2017年07月18日 11:26 | 作者:曾于里 | 來源:新華思客
分享到: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常常聽到許多年輕人在“喊老”。與年輕人年齡相關的話題總能引起廣泛的討論。無論是趙雷稱自己母親“34歲老來得子”,還是最近的關于90后離婚群體的報道“80后還單身,90后卻開始離婚了”,年輕人總能敏銳地從毫不相關的新聞中捕捉到與年齡有關的信息,并借助這些新聞感慨“自己老了”。

這其實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亞文化現象:年輕人為何一時間都感慨“自己老了”?青年難道僅僅只是一個年齡概念嗎?如果不是的話,它的涵義為何發生這樣的演變?演變背后又有著怎樣的社會歷史動因?

何為青年,青年何為

首先,何為青年?

各種詞典里都將青年定義為一個年齡概念,所不同的只是年齡的范疇。公眾對于青年這個詞過于熟悉了,以至于很少想到青年這一概念是如何誕生的。

事實上,根據美國學者約翰·吉利斯(John R.Gillis)等人的研究表明,作為社會學和政治學意義的現代“青年”概念,大約是在18世紀70年代以后才出現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并沒有“青年期”的觀念,兒童期和成年期之間的中間狀態完全不被承認。尼爾·波茲曼指出,

“在希臘文中,‘兒童’和‘青少年’這兩個詞至少可以說是含混不清的,幾乎能包括從嬰兒期到老年的任何人。”

工業革命才真正催生了“青年”階層。工業化、現代化所推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勞動力生產模式,使得出身于不同階層的青年人群產生了明顯的流動性分化:大批出身于下層社會的青年擺脫了工作、鄰里和家庭的傳統結構,紛紛進入城市成為產業工人、流浪者或犯罪者;出身中上階層的青年人則開始接受學制更長、系統化更強的學校教育,也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相對集中的青少年生活階段和生活圈子。換句話說,現代意義上的“青年”概念至今也不過200多年的歷史。

青年在中國興起就更晚了。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也時常出現“青年”“少年”,但指的不是特定年齡層的人群,也沒有其他寓意。學者陳映芳總結說,“在清末中國社會中,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個作為獨立的年齡群體的青年階層。”直到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的到來才改變了這一狀況。

不過,在“五四運動”之前,青年就已經被發現了。隨著科舉制的廢棄、近代教育系統的確立,“青年學生”這一群體逐漸形成;而在當時國破家亡,救亡圖存成為首要任務的時代背景下,不少有識之士在線性時間觀的影響下,開始發現青年,他們不斷在輿論中對青年進行鼓與呼。

編輯:梁霄

關鍵詞:青年 歷史 維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