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習近平擘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述發展環境"舟水關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
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寫道,“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對此,他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同樣,中華文明也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都蘊含著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中華傳統文明的滋養,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
喜愛哲學和文學的習近平擅長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他的多次講話中,綠色、低碳、循環,成為中國“另辟蹊徑”、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并且是自主選擇。
在今天中國的政治語境中,論及“生態文明”,其實質是探求新的發展道路,再進一步說,是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體現了發展階段論。發展是硬道理,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但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是不同的,這就需要科學認識、把握和解決不同發展階段中的問題。
2006年3月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中,擅長辯證法的習近平用簡單的語句,剖析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并對這一理論進行了深入分析,他說:“在實踐中對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這‘兩座山’之間關系的認識經過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一味索取資源。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這時候經濟發展和資源匱乏、環境惡化之間的矛盾開始凸顯出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是我們生存發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第三個階段是認識到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種的常青樹就是揺錢樹,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形成了渾然一體、和諧統一的關系,這一階段是一種更高的境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體現了生態系統論。生態是生物與環境構成的有機系統,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一定時期處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人類只有與資源和環境相協調,和睦相處,才能生存和發展。如同古人所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013年11月,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深刻揭示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生態關系,他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山、水、林、田、湖作為生態要素,與人存在極為密切的共生關系,共同組成了一個有機、有序的“生命共同體”,其中任何一個生態要素受到破壞,人類都難以生存和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體現了民生福祉論和綜合治理論。習近平多次強調,“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因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也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引領著中國發展邁向新境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對原有發展觀、價值觀和財富觀的全新洗禮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
在傳統發展模式中,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一對“兩難”的矛盾。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臨界點后,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習近平敏銳意識到這個問題,曾鮮明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問題。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習近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