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5年:近半數營養餐不達標
在中國消除貧困的一個重要項目——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5年后,一個“喜憂參半”的數字出現了。
6月1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該會舉辦的農村學生營養改善專題研討會上介紹,一項對100個縣9200余所農村學校的營養餐情況監測發現,52%的學校營養餐在能量、蛋白質、脂肪以及兩種微量元素等方面能夠達到國家推薦標準。2015年年底的這一比例是34%,縱向進步是明顯的,但令人擔憂之處在于,仍有近半數學校的營養餐沒有“基本達標”。
這項監測旨在對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開展第三方評估。國務院2011年年底在一些貧困地區啟動了這項計劃,迄今已有29個省份的1590個縣加入試點,覆蓋13.4萬所學校,每天有3300多萬學生受益。目前,由中央財政支付的學生營養膳食補助資金標準為每生每天4元,中央財政累計投入了1591億元專項資金。
負責監測的“陽光校餐數據平臺”,由教育部全國學生營養辦委托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建立,覆蓋了13個省級行政區100個縣的9200余所學校。
從這些學校發現的營養餐不達標問題包括,含豐富蛋白質、鈣、維生素A的食物供給不足,如鈣攝入量符合國家推薦標準的學校僅占全部學校的14%,維生素A達標學校僅占40%,63%的學校鹽攝入量明顯高于推薦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指出,部分地區對學生營養改善的意義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執行效果也參差不齊,有的還比較差。甘肅、湖北、湖南等地一些學校仍在采用課間加餐的方式。
“其他的事情可以等,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貧困地區孩子的事情更不能等。上面這些問題急需得到進一步切實解決。”李偉說。
營養餐的主要供餐模式有食堂供餐和課間加餐兩種。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建議,要盡快“全面實現食堂供餐”,讓國家膳食補助統一用于為學生提供午餐。
研究報告指出,課間加餐主要是采購包裝加工食品分發給學生,這類食品營養含量不足食堂提供午餐的三分之一。這種模式還存在資金安全和食品安全風險,使得政策的營養改善效果和扶貧效果都不明顯。
教育部黨組成員鄭富芝在研討會上介紹,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食堂供餐比例有了大幅提高,目前實行食堂供餐的試點學校比例已達到71%,國家試點縣已達到76.6%,比2012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連續4年的跟蹤監測也表明,試點地區學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上升到2015年的93.6%。
“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使試點地區農村學生上學餓肚子、吃涼飯的現象基本消除,學生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身體素質明顯提升。”鄭富芝說。
改善學生體質,也是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5年來的一大成效。
“陽光校餐數據平臺”對62個縣192萬名學生的監測發現,2012年至2016年,每年7歲新入學學生的身高無明顯差別,而受益于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8歲~12歲學生平均身高均有增長,尤其是已經吃了三四年校餐的孩子,即目前年齡11歲~15歲階段的孩子,平均身高長了5厘米多。
編輯:梁霄
關鍵詞:學生 營養 改善 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