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旅游升級需要“全域”發力
游客追求的不再是到景點拍照留念、去餐廳有飯果腹、在賓館有床過夜,而是更多希望得到全感官、多觸發的休閑體驗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旅游消費提亮中國經濟。根據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出游人數、旅游收入雙雙走高:全國共接待游客1.34億人次,同比增長14.4%;實現旅游總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16.2%。國家旅游局認為,這是“從景點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一次集中而全面的展示。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來建設。簡單點說,就是處處可游的“大旅游”。園區型產品異軍突起,新業態產品層出不窮,鄉村旅游、城市周邊游、古城古鎮游、節慶民俗游等持續升溫……“五一”假期,全域旅游從“點上發力”到“遍地開花”,正是旅游與大眾需求良性互動的結果。
人們的生活需求,已從存在感向滿足感轉變,需求的滿足越來越依靠良好的體驗而不是標準化的產品來實現。具體到旅游領域,進入大眾旅游時代,游客追求的不再是到景點拍照留念、去餐廳有飯果腹、在賓館有床過夜,不再滿足于程式化的流水線服務,而是更多希望得到全感官、多觸發的休閑體驗。
當前,我國旅游業正在經歷結構性失衡的陣痛,不斷提升的旅游消費需求與有限供給之間出現了裂縫。比如,景點一成不變,缺乏增值體驗,游客只能走馬觀花,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手機里留下幾張“標準照”,頭腦里難有深刻記憶。景區冷熱不均,熱門景點人滿為患、擁堵不堪。有人調侃,所謂景區就是在人縫里種上幾棵樹、蓋上幾間房。此外,部分景區旅游過分看重門票經濟,千方百計在提高票價上做文章,卻很少在提升服務上動腦筋,無形中增加游客的抵觸心理,影響了出行體驗。
旅游行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全域的圖景日漸清晰。“旅游+”是實現全域旅游的一大核心路徑。選擇“旅游+”,使旅游與農業、林業、工業、文化、醫藥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共融共生,帶來各種旅游產品的豐富多彩,較好滿足了游客知識獲得、文化感知、休閑娛樂等個性化、多樣化的旅游需求。更為重要的是,“旅游+”的產業融合,將實現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融合發展方式轉變,有利于增加旅游綜合消費,擺脫門票經濟依賴,既為旅游業自身發展拓展了空間,也為帶動其他產業提供了動能,為整個經濟結構調整注入了活力。
然而,景區擁堵、垃圾遍地、商販坐地起價等在景點旅游中飽受詬病的問題,同樣也存在于全域旅游中。因此,發展全域旅游,同樣呼喚旅游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事實上,無論是近年21個省市自治區的旅游局升格為旅游委,還是在多個省份、數十個地市設立的旅游巡回法庭,都是行業管理改革的一部分。管理變革的最終指向,是服務能力的提升和監管效率的提高,旅游廁所革命、市場秩序監管不斷推進,正是游客滿意度上升的最好注腳。
當然,轉向全域旅游,不能誤認為是處處建景點、處處建賓館飯店、處處建游樂設施、處處建旅游綜合體,盲目開發只會破壞旅游資源的整體性;也不意味著要放棄景點景區,而是要搞得更好,更加科學、更顯品質、更有特色。“臨清風,對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每一位游客都希望有個詩意的出行,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全域發力,讓人們感受到快樂、幸福和有尊嚴,旅游產業才更有生命力。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3日 05 版)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旅游 全域 游客 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