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武維華:一直親近土地
想來,他的“不理解”與他對專業的熱忱有關,也與他的成長經歷有關。
“回來還是能做點事兒吧!”
準確來說,武維華與“農”的緊密關聯開始于1961年。那一年,武維華6歲,因為“成分不好”,全家響應政府支援農業的號召,從山西臨汾返回原籍孝義縣(現孝義市)兌鎮鎮務農。
這是一個千年古鎮,民間有著“先有兌鎮村后有孝義城”的說法,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這里也被俗稱為“晉西旱碼頭”,文化豐厚民風淳樸。
武維華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行孝仗義”的傳統文化,也觸摸到土壤里植物生命的脈動。1972年,武維華考入兌鎮高中。當時尚在“文革”期間,學校里一群不幸的人與幸運的人交織。前者是來此下放改造的知識分子,他們原本是太原和北京一些中學甚至大學的老師;后者是武維華這樣的學生,他們有幸在那個年代享受到優質的教師資源。
時值所謂“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高中教學內容接近恢復到“文革”前的狀況,武維華萬分珍惜在那樣充滿諸多變化的年代里有一個穩定的學習機會。各門功課成績優秀之余,他還有足夠精力,樂意在課外跟隨老師學習音樂和繪畫知識,“這些在我后來回村幾年間,成為重要的生活內容!”
高中畢業回村務農,武維華兼職教過小學、中學,當過宣傳員、廣播員……如今,武維華特別回憶起這段經歷,也是在跟自己確認,后來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科學人生,也曾如此真切地被豐富的人生歷練所滋養。
大變革的時代很快來臨。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
武維華得知消息時,已臨近考試。沒有課本,因為資源匱乏;沒有時間,因為組織不批假(正值農業學大寨高潮之際)。怎么辦?“那就去裸考!”
怎么選的專業?“感覺植物生理,總是跟農作物跟農業相關吧!”
山西大學四年,武維華努力學習,努力參與科研項目。1982年本科畢業,考入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師從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婁成后院士。1984年12月獲得碩士學位,并隨導師回到原北京農業大學工作。1988年1月,武維華由國家基金委資助赴美進行訪問研究。1991年獲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再到哈佛大學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因為“選對”了專業,武維華的學術之路看起來幾乎是坦途。
坦途里有多少艱辛,武維華沒提。如何在新澤西州立大學兩年多修到足夠學分,發表5篇研究論文,完成一個常規五六年拿到的博士學位,武維華也沒提。他倒是提了很多國外生活的花絮。
“在國外幾年沒有回國探親過,來回的機票實在太貴了!”“去哈佛做博士后研究時,妻子已經在新澤西一所大學有了研究工作,女兒也已經上小學了。我就每周五晚上從波士頓開車回到新澤西,周日晚上再返回,來回一趟900公里!”……
當時在國外的生活輕松、安定。不過在1994年9月,出乎意料地,武維華回國了。“為什么會回國?”
太多人問武維華同樣的問題,以至于他幾乎要準備出一個通用版本答案。“為什么不回來呢?”“我媽想我了,我也想我媽。”率真簡單,貼近他本人風格,卻終究“避重就輕”———他不肯輕易吐露,當年他身在國外看到父親家書中的一句話時,是如何涕淚縱橫,“希望在有生之年還能看到你們回國服務”。
“很自然的事,你們為什么要問我為什么?”武維華自顧自答起來,“回來還是能做點事兒吧!”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編輯:韓靜
關鍵詞:武維 維華 ,武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