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讓病人有尊嚴地離去 80歲生命“擺渡人”談臨終關懷
追趕光陰的仁心傳承
按照立項時的計劃,周克明的課題兩年前就該結題,但他選擇了“延時”。4年關懷了306人,他認為樣本量對建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還不夠。
早在2012年,就有研究者對他說,“臨終關懷的問題存在應用環節,令人擔憂的是能否可持續地做下去,如果你不干了呢?”
周克明心中有數。每次下鄉,他都盡量把患者所在地的鄉鎮和村上的醫護人員叫上。幾年下來,經過培訓的各鄉鎮衛生院院長和139名業務骨干、300多名村醫及20多名民營醫院醫生加入到他的隊伍,探索建起“縣市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三級農村臨終關懷網絡和模式。
越來越多的醫生愿意跟著老爺子去敲開農家門,甚至影響了一個叫毛雪麗的18歲女孩。
1998年,付建瓊夫婦帶著一個肚子脹得大如西瓜的半歲女嬰跪在周克明面前,一邊央求救命,一邊一把把地從布袋里抓出“塊票”,那是從成都九眼橋等地乞討來的。
院長對周克明說了兩點意見:手術風險大,做不做隨你;不夠的費用,醫院補貼。周克明二話不說,立即組織手術。兩個多小時后,他成功從女嬰肚內取出4公斤多重的腫瘤,而孩子只有3.5公斤。這也成為世界上首例腫瘤比人體重的醫學案例。
那個女嬰就是毛雪麗。此后十多年間,周克明一直關心著毛雪麗的成長。明年,毛雪麗將考大學,她將自己的志愿定向了社工,“要像爺爺一樣幫助弱者。”
臨近元旦,毛雪麗畫了一幅畫送給周克明,是一對鮮艷的牡丹。但周克明清楚,再美的花兒也有凋謝的一天。之前,這位行醫一生的老人已簽署遺體捐贈協議,死后將把遺體捐給大學用作教學科研。
他說,只要他一天還能動,就會把臨終關懷做下去。“有的人秉性堅強,就是臨近生命的終點,也還活力四射、閃閃發光。”
編輯:梁霄
關鍵詞:絕癥 癌癥 農村 死神 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