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記·工作記·工作
姜輝:不做歷史的旁觀者
從莫爾寫就《烏托邦》起,歷史的車輪已滾滾而過500年。此間,無數仁人志士投身波瀾壯闊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經歷挫折后重新奮起,在順應時代發展中變革創新,用先進理論指導果敢行動,推動社會主義在風云變幻中從空想走向科學、從理論走向現實。
姜輝
恩格斯說:“被共產主義者作為自己前提的不是某種哲學,而是過去歷史的整個過程,特別是這個過程目前在文明各國的實際結果。”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黨委書記姜輝深以為然。20多年來,他立足中國土地上的生動實踐,在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域問道、求真、索解。他用言行詮釋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做一名歷史的參與者而非旁觀者,不僅需要淵博的學識,更要有學者的擔當和戰士的勇氣。
問道:“用歷史的尺度觀察人類社會發展”
“自由民主的理念已無可匹敵,歷史的演進過程已走向完成。”1992年,日裔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和最后的人》中宣稱。就在此前短短兩三年間,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大受沖擊,國際局勢波詭云譎。在國內,商品經濟裹挾著西方意識形態洶涌而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社會主義失敗論”甚囂塵上。
此時的姜輝,正在東北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科學社會主義專業學習。“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我認為,社會主義遭此劫難,非常不幸,但絕不能因此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幾年的學術積淀,使姜輝作出清醒的判斷;而鄧小平在1992年初視察南方時的一席話,則更堅定了他的初心。
“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鄧小平的話鏗鏘有力,直指人心。
姜輝感到,制度劇變、國家解體的歷史悲劇,根源恰恰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背離。那么,冷戰結束后的世界將走向何方?社會主義何去何從?身處歷史與現實的十字路口,強烈的求知興趣促使他決心在思潮激蕩中一探究竟。1994年,他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所攻讀博士。“在導師許征帆教授的指導下,我逐漸學會用歷史的尺度觀察人類社會發展。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制高點上,低潮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暫一瞬,世界社會主義必將在曲折與苦難中走向復興。”與書為伴的時光,姜輝愈發明確自身的學術旨趣,也日益展現出思想的鋒芒。
導師告訴姜輝,從事科學社會主義研究,不僅要通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知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風云變幻,還要熟諳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和國際意義;只有立足中國、心懷世界,才能在錯綜復雜中找到社會發展規律。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的關系,成為他學術研究的新切入點。
伴隨“莫斯科時間”的逝去,歷史走入“北京時間”。他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巨大成就,無疑是國際共運尤為難得的亮麗風景。“這股總體低潮中的局部高潮,是世界社會主義振興的希望所在,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發展最切實、最堅實、最可依托的陣地!”姜輝感慨,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談論世界社會主義,只能導致社會主義重新從科學淪為空想。自此,中國道路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便成為他思考一切學術問題的出發點。
“十年磨一劍,今日把示君。”1997年,初出茅廬的姜輝來到中國社科院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研究所(現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從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工作。
求真:“以戰士的勇氣直面西方錯誤思潮”
國內有關民主社會主義的爭論在2007年再度興起。有人堅持認為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根同源”,還有人極力主張社會民主黨主導下的“瑞典模式”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更有甚者認為“只有民主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對此,很多有識之士據理力爭,針鋒相對地予以駁斥。事實勝于雄辯,為獲取直觀可靠的一手材料,有力揭示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年9月,姜輝一行遠赴德國、瑞典開展學術訪問。
在兩周時間里,他們密集探訪了德國艾伯特基金會總部、德國社會民主黨總部、特里爾大學、瑞典社會民主黨總部、瑞典國會、斯德哥爾摩大學等機構,在與20多位學者、官員深度交談之后,不少疑難問題迎刃而解。
“我現在傾向于使用‘社會民主主義’這個概念……在我們(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新黨綱中,不再堅持那種在生產資料社會化意義上的社會主義了……我們倡導的社會民主主義,就是以實現社會、經濟基本權利為基礎的民主。”“從社會民主黨20世紀的改革方式看,它是在建設一種福利資本主義……(瑞典)社會民主黨和右翼政黨都是資本主義的政黨。”訪談中,西方學者如是說。這些見解在當時德國、瑞典理論界頗具代表性。
姜輝認為,自從伯恩施坦發表《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以來,“民主社會主義”歷經百年嬗變,不斷修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與科學社會主義背道而馳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這就決定了民主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不同”。其后不久,他與同事共同撰寫的《歐洲社會民主主義的轉型——與德國、瑞典學者對話實錄》出版,成為當時人們研究、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參考。
“如果不能正確辨析西方社會主義思潮,那就無法真正理解科學社會主義的科學性,極易對中國改革的性質和前途產生錯誤認識。我們要以戰士的勇氣直面西方錯誤思潮!”在姜輝看來,批駁西方錯誤思潮的謬誤,劃清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將有助于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深耕多年——
自2000年起,姜輝深入研究蘇東劇變后國外共產黨的發展狀況與前景,2004年出版《歐洲發達國家共產黨的變革》,全面考察歐洲共產黨的理論政策與實踐;
2004年,姜輝一行赴英國考察西方發達國家社會結構和階級結構,共同編輯出版《階級結構與第三條道路——與英國學者對話實錄》,指出當時流行的“第三條道路”實質上只是西方社會民主黨政策繼續右轉的理論表達;
2008年,姜輝等翻譯的《歐洲社會主義百年史》出版。這部百萬余字的譯著,全景展示了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和左翼運動的歷史;
2010年,姜輝參編《理論熱點:百家爭鳴12題》,不回避敏感問題,引導人們正確認識金融危機、理性評價民主問題、深刻認同中國道路;
2011年發表的《自覺劃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和次年發表的《資本主義“危”在何處》,均產生較大影響;
2012年和2016年相繼出版《西方世界中的社會主義思潮》《21世紀世界社會主義的新特點》兩本通俗理論讀物,向讀者介紹國外社會主義發展狀況和前景……
2015年5月26日,依托中國社科院信息情報研究院,意識形態研究智庫組建。作為該智庫主要負責人,姜輝肩上的擔子愈加沉重。而今,這家旨在對意識形態領域重大問題進行跟蹤研究的智庫已邁入中國社科院專業化新型智庫行列,一批現實性強、公信度高、影響力大的創新性理論觀點和決策研究成果不斷涌現。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馬克思的這句話,姜輝領悟得越發透徹。
編輯:邢賀揚
關鍵詞:姜輝 烏托邦 歷史 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