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習氏語言”:用典故講好中國故事
習氏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文后是人,是作風,是品格。用典不是技巧,不是形式,而是做人與做事。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對我們有三點啟示。
一是大力改進文風。盤點習近平近年講話用典,或可從中體會其倡導文風改革的決心與表率作用。這些妙語連珠的用“典”亦能給人以深刻的啟示,并從中體會改革者的智慧與膽識。這種文風,是來源于信念的力量、學習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來自實踐和人民。作為黨的領導干部,應該怎樣改造自己的語言和文風,習近平總書記作了很好的示范。
二是踐行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每一篇文章、每一次講話、每一處用典,都可謂是踐行群眾路線的范本。習近平同志長期在基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密切聯系,他的從政生涯,使得他充分了解國情民情,也為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提供了許多機會。例如,對待人民群眾不能“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四風建設要“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開展批評要“紅紅臉、出出汗”等,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典”,人民群眾聽得懂、聽著親。廣大黨員干部要以群眾路線為根本遵循,學會“好好說話”,說真話、說實話,說老百姓愛聽的真心話,遠離假話空話和官話套話。
三是講好中國故事。漢語文化博大精深,典故是中國語言中閃光的鉆石, 是中國文化貯存在語言中的“活化石”,是一個個傳神的中國故事,更是一張張極美的中國名片。歷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都有在正式的外交或國內會議場合講話用典的習慣。由于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本來需要長篇大論說得清楚的事實和態度,用一個傳神的漢語典故就可以準確表達。尤其是在國家邦交時,運用典故起到了傳播中華漢語文化的作用。我們要學習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的用典藝術,也要學會向全世界講述好中國故事的本領。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2015級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博士研究生)
編輯:秦云
關鍵詞:典故 中國故事 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