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和省區重點戲劇、戲曲院團與少數民族劇團結成幫扶對子。選拔懂藝術規律,熱愛少數民族藝術的專家干部和志愿者協助各地區少數民族劇團培養保持民族藝術特色的表演及主創的后備人才。建議各地高等、中等職業藝術學院、學校和少數民族劇團聯合辦班培養后備人才。【詳細】
對于培養本民族青年戲劇人才,可以結合當地職業學院的師資力量,開設專門民族戲劇班,采取“小班教學”、“師傅帶徒弟”的方法,對有潛力的青年戲劇人才進行重點培養。【詳細】
建議對蒙古劇等具有獨特性或唯一性的少數民族劇種,除落實國家、地方已出臺的一系列支持政策,還應在經費、建制、人才培養、解決“劇本荒”、理論引領、加大研究、培養觀眾群體等方面,制定出臺力度更大的特殊政策,設立專項資金,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詳細】
實施“少數民族戲劇振興工程”,建立少數民族戲曲傳承保護基金。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予以專項扶持保障。加大少數民族戲曲人才培養力度,建立類似“國家精準扶貧”“三區人才”計劃建制和保障機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從教育、經費、收入、醫療、保險等制定扶持政策。【詳細】
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戲劇,首要的是保護傳承好現有的東西,保證它的特質和個性不被湮滅。許多少數民族戲劇因其歷史較短,或處于發展完善階段,有必要也有條件進行自主創新。【詳細】
必須看到,和漢族戲劇的悠久歷史與劇種繁多不同,大多數少數民族戲劇歷史較短、是在漢族戲劇影響下結合本民族歌舞傳統形成的,盡量保持本民族特色是少數民族戲劇發展的關鍵。【詳細】
少數民族戲劇要實現傳承發展,更要結合民族地區的特點,突出“輕騎兵”特色,多出短小精悍、接地氣的“折子戲”,提升藝術水準和質量,降低制作成本、演出成本和欣賞成本。【詳細】
應站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發展的角度,以新時代文化發展為方向,以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觀眾喜聞樂見的程度為標準,對少數民族戲劇進行一個專業的普查和思考。【詳細】
突出特色,推陳出新,發揮戲劇教化優勢,通過少數民族戲劇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詳細】
每個民族戲劇劇種都具有該地域民族的獨特性、唯一性,建議真正立足少數民族戲劇劇種原生地,依托本地高校和中專職校,與民族戲劇院團聯手,團校結合、以團帶班、按需定向培養人才。【詳細】
每個民族劇種要有一個成建制的藝術團隊,將民族劇種的代表性團隊納入到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戰略中來,提升民族戲曲從業者的職業尊嚴與社會地位。【詳細】
當前,藏戲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在體制機制上,大多以老百姓自發組成的民間藏戲團為主要形式,運行不規范;表演經費來源主要依賴民間自發捐助,資金短缺;缺少傳承人,對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足。【詳細】
各地政府要區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完善“送戲下鄉”政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深入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的體制機制。【詳細】
少數民族戲劇要傳承延續,傳承人不可或缺,后繼不可乏人。這也是貫徹落實中共十九大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要保證。為此,建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戲劇傳承人的扶持、培養和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