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爭鳴爭鳴
公眾參與和監督是大氣治污“第一原動力”
10月8日起,我國中東部被霧霾籠罩,從京津冀所在的華北地區直至華南大部地區普遍出現霧霾,北京“跳級”發布今年下半年首個重污染黃色預警,并很快升級為橙色預警。預計11日夜間北京將刮起四五級偏北風,氣象擴散條件明顯改善,本輪霧霾天氣過程逐漸結束。
國慶節后第一天,濃重霧霾即洶洶來襲,很多人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就陷入重污染包圍之中。據介紹,本次重污染是各城市所處的不利氣象條件和區域性污染共同造成的,部分省市秸稈集中焚燒等特殊污染源,也是重污染形成的重要因素。霧霾重壓之下,各地政府、各級環保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迅速行動起來,北京啟動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組織各專業作業單位進行道路清掃保潔作業,實施噴霧降塵減少道路揚塵污染,夜間進行道路清掃、清洗和沖刷作業;河北多個城市啟動機動車尾號限行措施;環境保護部派出6個督查組赴京津冀地區,對地方重污染天氣應對工作進行專項督查。
政府部門有條不紊開展應急治霾工作,城市生活暫未受到重大影響。各大實體店和網店口罩、凈化器熱銷,微博、微信中各種有關霧霾的段子被廣為轉發,市民一邊痛感霧霾無孔不入的存在,一邊不忘拿“霾生活”揶揄調侃,以緩解重污染下的焦慮和壓力。我們需要這種淡定、樂觀的態度,但同時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切忌在對霧霾逐漸“習慣”之后,對空氣重污染不以為然、麻木不仁。對于霧霾來襲和空氣污染,如果我們從高度敏感、焦慮不安變得放松警惕、麻木怠惰,那將是比霧霾和空氣污染更大更致命的危險。
對霧霾和空氣污染的麻木怠惰,首先可能緣于對空氣污染形勢的客觀、清醒的認識。這或許體現了一種頗為無奈的悖論——人們一方面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空氣污染的成因、現狀、治理難度等有一個客觀、清醒的認識。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認識到了空氣污染成因之復雜、積弊之深重、形勢之嚴峻,有人產生了巨大的畏難情緒,并聯系到一些西方國家曾多年飽受空氣污染之苦的歷史,認為中國現階段治理空氣污染注定將非常艱難,不但十年八年改善無望,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恐怕都難有明顯進展——由畏難而失去信心和希望,失去參與治理空氣污染的責任和動力,從而陷入無能為力的無奈和聽天由命的麻木之中。這種無奈和麻木的心理是十分有害的。
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企業排污、燃煤、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工業企業、建筑企業、汽車行業等是大氣治污的責任主體,地方政府和環保、交通、住建、市政、國土、工商等職能部門是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主體。而公眾也是大氣污染治理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公眾的廣泛參與和積極的監督,對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和監管主體都能形成巨大的壓力。國務院先后下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及《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情況考核辦法》,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對大氣污染防治承擔的責任任務,被細化為一定時間內的具體指標和數據。這既是中央對各級政府的考核尺度,也可供公眾“循名責實”,不折不扣地檢查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大氣治污工作。
公眾的參與和監督是大氣污染治理的“第一原動力”。如果沒有公眾堅持不懈行使參與權和監督權,大氣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很可能消極懈怠,甚至惡意違法排污,監督主體很可能敷衍了事無所作為,甚至與違法排污者相互勾連沆瀣一氣。當前,迫切需要每個市民都消除無奈和麻木,理直氣壯地向大氣污染治理責任主體要態度、要說法,同時向監管主體要承諾、要成績。面對霧霾和空氣污染,每個市民既是直接的承受者,也應當是有力的行動者和擔當者,我們已經沒有懈怠、茍且的條件,沒有可供無奈、麻木的時間和空間!
編輯:曾珂
關鍵詞:霧霾 大氣治污 治理霧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