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銳評
20世紀建筑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
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演變形成一條完整的鏈條,如果在當代發生斷裂,將對不起后代子孫。20世紀建筑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現代人類必須予以充分關注。
“20世紀建筑遺產”,顧名思義是根據時間階段進行劃分的建筑遺產集合,包括了20世紀歷史進程中產生的不同類型的建筑遺產。眾所周知,20世紀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快的時代,對于我國來說,20世紀具有更加特殊的意義,在20世紀的一百年時間里,我國完成了從傳統農業文明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性跨越。沒有哪個歷史時期,能夠像20世紀這樣,慷慨地為人類提供如此豐富、生動的建筑遺產,同時也只有建筑遺產才能將20世紀的百年歷史進行最為理性、直觀和廣博的呈現。
20世紀建筑遺產見證著國家和民族的復興之路,體現著建筑先輩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進步而前仆后繼、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著各個時期建筑師的崇高理想、信念、品德和情操,形象而直觀,具有強烈的感召力。與那些歷經千百年滄桑早已被剝離了實際應用價值,只作為歷史遺跡接受研究與觀賞的古代建筑遺存不同,20世紀建筑遺產往往是功能延續著的“活著的遺產”。
與那些令人肅然起敬的古代文化遺存相比,20世紀建筑遺產在文化遺產大家庭中最為年輕,正因為如此,人們往往忽略他們存在的重要意義,使20世紀建筑遺產在各地不斷遭到損毀和破壞。由于在保護理念、認定標準、法律保障和技術手段等方面,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論和實踐框架體系,使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充滿了挑戰。因此,應針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特點,研究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時實施搶救性的保護。
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近代遺產、現代遺產和當代遺產,都是人類共同遺產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在瀕危遺產報告中,針對一些優秀當代建筑處于被廢棄或被改造的境地,表達出對20世紀建筑遺產命運的憂慮。在國際社會的帶動下,一些國家也紛紛做出積極反應,開始從戰略角度強調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
在我國,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是一個既具有重大意義,又充滿挑戰的主題。百年以來,經濟、政治、科學、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人口和城市的不斷膨脹,材料和技術的推陳出新,經濟規模的持續擴大,建設速度的大幅提升和生活質量的持續變化,使各具功能的新興建筑,如雨后春筍般鋪遍城市和鄉村。20世紀作為社會變遷最為劇烈的文明時期,各種重要的歷史變革和科學發展成果,都以各種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紀建筑遺產上。假如我們一方面為填補古代某一時期考古空白而孜孜以求,另一方面卻忽視身邊這些同樣會在未來綻放異彩的20世紀建筑遺產,使他們因為疏于保護而遭到損毀,就會給后世留下與我們同樣的遺憾。這一體現文明發展的序列不應在當代發生斷裂。為此,應當及時對20世紀建筑遺產加以梳理,提高保護意識、開展科學評估、探索保護方法并實施合理利用下及早進行保護,以使他們完好地延續下去,供后世研讀。
保護文化遺產的最大動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只要人們在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就會被關心,就會得到及時維護。每一代人都有一個神圣的使命,就是把前人的創造留給后人。當然,由于古代遺存數量較少而更為寶貴,得到珍視。但是20世紀遺產如果不及時加以保護,同樣也會在當前的建設大潮中很快消失。從古到今,文化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鏈條,如果在當代發生斷裂,將對不起后代子孫。20世紀建筑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現代人類必須予以充分關注。
20世紀建筑遺產形成于過去,認識于現在,施惠于未來。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遠。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既有真實的感受,也有理性的思考。認真閱讀優秀的20世紀建筑遺產,思考他們與當時社會、經濟、文化乃至工程技術之間的互動關系,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成為當代和未來世代理性思考的智慧源泉。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充滿了故事,而20世紀建筑遺產更是承載著鮮活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長久地留存在人們心中。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
編輯:曾珂
關鍵詞:文化記憶 20世紀建筑遺產 建筑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