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相關頭條相關
今天 我們該如何過好清明節
資料圖:4月2日,市民在北京長青園祭掃。新華社記者 李文 攝
新華網南昌4月4日電(記者袁慧晶)每到清明時節,商家早已不滿足最初的售賣幾根香、幾疊紙錢,而是不斷把收費之手從祭品延伸至祭掃行為本身,代人獻花、代人哭墳種種行為層出不窮。
新的商業服務滿足了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但也讓傳統節日的人文內涵在一定程度上被“金錢化”“形式化”和“邊緣化”。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該如何過好清明節,防止良好的文化傳統被過度商業化的任性所侵蝕?
扎堆祭掃背后的“錢來錢往”
當前種種圍繞清明節出現的商業服務,可謂是“只有客戶想不到,沒有商家做不到”。在人來人往的扎堆祭掃背后,不能忽視的是“錢來錢往”的“墓”后生意。
清明節在古代原本是禁煙火的,但如今一些商家抓住人們“厚葬厚奠”的心理,“奇葩”祭品屢現市場。最早做的只是幾疊紙錢、幾串紙元寶、幾支白香燭的生意,漸漸發展為紙糊的豪車、美女、洋房,前幾年更是出現了帶有“高科技”的產品。
根據媒體披露,今年清明前夕,浙江寧波一些祭祀用品店里出現了以LV包等奢侈品套裝為代表的紙質祭祀品。在廣州,祭品市場甚至超前推出了紙質iPhone6s。商家對此表示,現在提倡文明祭掃,紙質祭品的行情不好,為了多做生意,只能“標新立異”。
“焚燒小仆人,一個增加五十元;單人跪下叩頭三個,每人增加一百元;敬酒,一般為北京二鍋頭,每瓶增加五元,指定其他酒類費用另算……”飽受爭議的“代客掃墓”服務依然存在于各大電商平臺,價格從200至2000元不等。但據網店店主反映,看熱鬧的多,下訂單的幾乎沒有。
正在回歸的傳統文化
紙質祭品和“代客掃墓”服務的遇冷,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清明傳統文化的回歸。
記者了解到,對于紙糊的香車美女、iPhone等“奇葩”祭品,有關部門在清明前夕都會開展相應的清繳行動。
在很多城市,焚燒祭品的祭掃方式漸漸被鮮花祭掃、黃絲帶祭掃所取代。“農耕時代地廣人稀,人們通過焚燒祭品表達希望逝去親人過得更好的愿景以及教育后輩要孝順的目的。如今霧霾現象敲醒了大家的環保意識,在政府適當的引導下,這種祭掃形式的轉變也順應了大多數人的需求。”江西省殯葬協會秘書長涂冬生認為。
編輯:羅韋
關鍵詞:祭掃 清明節 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