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奇妙的博物館>相關(guān)新聞相關(guān)新聞
蕙眼英倫:巴斯郵政博物館
巴斯郵政博物館的舊辦公桌
今天是第39個“國際博物館日”,我給讀者講講英國巴斯郵政博物館。說來,我是第一個到訪該館的中國記者,迄今為止,去過那里的中國游客也還只是個位數(shù)。
巴斯市是聯(lián)合國著名的三大古城之一,是英國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也是僅次于倫敦的英國旅游勝地。名聲這么大,其實它面積很小,都不夠出租車跑起來的,平時也只有9萬常駐人口,但卻極有文化內(nèi)涵,是個用宗教、歷史、哲學(xué)、藝術(shù)慢慢積累起來的,可滋養(yǎng)心靈的享受之城。
巴斯郵政博物館在世界郵政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地位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可說是全世界現(xiàn)代郵政的濫觴———1840年5月2日,從這里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貼有郵票的信,上面那枚郵票,即大名鼎鼎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頭像“黑便士”郵票。
黑便士明信片
今天,這枚珍貴無比的郵票依然收藏在這家郵政博物館里,但普通觀眾卻只能看到它的放大照片懸掛在墻上。還有用它制作的明信片,上面有這枚郵票的圖案,還有放大了的郵戳,清晰地顯示著“BATHMY21840D”(“巴斯1840年5月2日D”)的字樣。明信片以每枚30P(相當于人民幣3元)的價格向參觀者出售。
博物館內(nèi)容之豐富之深厚,簡直就是一部《世界郵政史》。讓人心生敬意,不由得放輕腳步,小心翼翼地閱讀起來:
幾塊石頭,灰白色,外表光滑,中間有凹下去的部分,原來它們竟然是4000年前皇族密信使用的信封。凹下去的部分放入信件,當然不是紙質(zhì)的,因為當時還沒有紙。
幾個似泥又似石的板型家伙,是公元前2000年巴比倫人使用的泥板郵件,它們的內(nèi)容密不可知,也許只有丹·布朗筆下的密碼專家才能破譯?
從16世紀開始,歐洲慢慢開始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郵政系統(tǒng)。在玻璃展柜里,擺放著兩封信的真品,一封是1508年從威尼斯寄出的,還有一封是1528年從意大利寄出的。紙張還不算想象的那么黃和舊,字跡也還能看得很清楚,只不過上面寫的是古體的意大利文,識不出內(nèi)容是什么?也真難以想象這500年前的信是從哪兒尋覓來的!
巴斯郵政博物館的老式郵車
17世紀和18世紀是歐洲工業(yè)革命興起的世紀,其郵政事業(yè)也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時期。我看到了一個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高的木雕PostBoy(郵童),穿著紅色的郵政服裝,笑嘻嘻地站在那里。說是郵童,其實是個大小伙子,據(jù)說這樣的木雕在世上僅存此一個了。當時郵童們送信,起初是騎馬,后來換成了紅色的郵車。英國郵政和中國郵政的綠色正相反,他們使用的基色是紅色,郵車、郵筒、服裝等等都是紅色的,一直沿用到今天。而郵童的出現(xiàn)與其說是為了送信,不如說是為了收錢,因為先前所有的來信都是放在一個公共的地方,比如商店或酒吧里,由本人自己去取,取信時需要付郵費,但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有信來或者沒錢取不起,就造成了許多悲劇性故事和大量的浪費現(xiàn)象。而那時的郵筒則是放置在火車上的,由寄信人自己把信件送到火車上,然后就被帶去遠方了。
到了19世紀20年代,紙張還特別珍貴,每張紙都要使用4次。所以現(xiàn)在我們看的一封信的頁面上,先后寫下了四封信:第一封是從右往左寫,第二封是從左往右寫,第三封是從右上角斜著往左下角寫,第四封是從左上角斜著往右下角寫,看著可真叫人眼花繚亂的。
然而,郵童的出現(xiàn),還是沒有徹底解決郵件的收費問題,因為有些窮人明明知道那是自己的來信,可因為沒錢付費還是不取。1837年2月13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有一位叫羅蘭·希爾的發(fā)明人,先后向奧地利、希臘、瑞典等國政府提出使用郵票的建議,但可惜都沒被采納。這位有創(chuàng)見的人即“黑便士”郵票的設(shè)計者,歷史注定了要助推他一把,也注定了要把榮耀給予大英帝國、給予巴斯,于是在又延宕了1173天以后,終于從巴斯市的布勞德大街8號,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貼郵票的信,人類郵政的歷史新紀元,從此揭開了輝煌的現(xiàn)代大幕……
巴斯郵政博物館的墻上有一幅闊大的油畫,詼諧地展現(xiàn)出18—19世紀的英國,郵遞馬車來到一個小鎮(zhèn)的情形:馬車上的郵差在3公里以外就吹響了號角,郵號一共有6種音調(diào),分別顯示出“上車”、“快行”、“讓路”、“過關(guān)”、“換馬”等行進狀態(tài),以便讓前方沿途的人們做好迎接的準備。果然,小鎮(zhèn)上的人們聽到號角,差不多都跑出家門來迎接,小孩子和小狗們在趁機搗蛋,郵差則像救世主一樣坐在高高的郵車上,居高臨下地接受人們的歡呼。當時郵遞馬車的到來,把各地封閉、沉悶的生活連接了起來,因此就成為節(jié)日一樣重要的精神大事,其所到之處都能掀起一陣陣狂歡的旋風(fēng)。
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來統(tǒng)領(lǐng)的,可以說沒有人、沒有傳奇人物,就沒有波瀾壯闊的歷史。在巴斯郵政博物館的《導(dǎo)覽》小折頁上,介紹了3位重要人物,印著他們的古裝相片:
第一位是勞夫·艾倫,他1693年出生在英國的坎沃,14歲就開始經(jīng)營其外祖母在哥倫布大街的郵局,到19歲時已經(jīng)是巴斯郵政局局長了。艾倫的重大貢獻在于他改革了巴斯的郵政系統(tǒng)。過去,由于巴斯是歸于布里斯托爾大區(qū)管轄,所以從巴斯寄往倫敦的郵件必須先往西送到布里斯托,然后再折返往東送到倫敦。艾倫建立了直接通往倫敦的郵政系統(tǒng),這樣就激活了巴斯及其附近地區(qū)的郵政市場,也為以后巴斯在世界郵政史上的驚人之舉埋下了伏筆。
第二位是約翰·帕瑪,他是土生土長的巴斯人,于1784年策劃運行了第一次郵政班車。這一活動取得了非常的成功,從此,郵政班車路線幾乎延伸到了巴斯地區(qū)的每一個角落,大大提高了郵政快遞的速度和效率。其實,這位帕瑪并非郵政人員,而是巴斯一家劇院的經(jīng)理,郵政班車的思想火花產(chǎn)生于接送演員的馬車,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啊,一不留神竟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第三位是湯姆斯·摩爾·馬思葛雷夫,他在1833年至1854年當了21年的巴斯郵政局局長。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歷史對他這21年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的回報是:1840年5月2日,就是他,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黑便士”郵票蓋戳的人。這位辭世在自己郵政工作崗位上的老人,親手開啟了一個郵政新時代。
本文最后,我還要揭示一個底牌:別看這座巴斯郵政博物館是如此的大名鼎鼎;可是在商品經(jīng)濟大潮洶涌沖擊的今天,它也已經(jīng)由原來中央郵局后院的大街上,被擠到郵局的地下室,一個十分狹小、擁擠的空間。看來,在巨大的商業(yè)“侵略”面前,文化、藝術(shù)、歷史、哲學(xué)……都得統(tǒng)統(tǒng)讓位給利潤這只貪婪無厭的怪獸!
所幸的是,金錢可以買到最好的地皮,卻不能買走人心。人類文明的希望也就在這里———在我們參觀展覽的整個過程中,都是白發(fā)蒼蒼的保羅老先生陪同,他不厭其煩地為我們介紹每個展品、每個歷史細節(jié),聲音里充滿了行業(yè)的激情,就像炫耀自己平生最重要的成就。他是一位志愿者,退休之后自愿到這里來服務(wù)!
我向他投以極其敬佩的目光,并與他合影留念。正是因為世界上還有這樣純粹的、為文明所必須珍視的某些事業(yè)無私獻身的人士存在,文明的光芒才能代代不熄,薪火相傳,神圣保留,恒久永遠!
(作者系光明日報領(lǐng)銜編輯、中國散文協(xié)會副會長)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巴斯郵政博物館 博物館 黑便士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