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中華文明探源·何以中國"之發現篇⑨ | 學科融合:讓考古變得更加精準、安全、高效

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項目負責人韓建華

2022年11月10日 08:50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文明探源·委員漫談

深入推進多學科合作的考古學研究

作者:袁靖

在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科技考古這樣一門學科。嚴格地說,中國科技考古的大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這集中體現在以科技部為主的國家有關部委支持的多個大型項目上。

比如,1997年至2000年實施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就是由來自歷史、考古、天文、碳十四測定年代這些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學科的專家們共同完成的。項目組最后列出了商代后期自盤庚遷殷到西周共和元年近500年里各個王在位的時間,商代前期自湯到陽甲這300年里比較詳細的年代框架,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這個夏代的基本年代框架。

如果說“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體現的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結合僅僅表現在天文學和碳十四測定年代上,那么,自2002年至2003年實施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則又增加了環境考古和冶金考古這樣兩個新的研究領域。通過這樣的研究,除了碳十四測定年代又有新的進展以外,對于豫西晉南地區龍山時期的自然環境研究和二里頭時期的冶金技術研究都有了新的認識。

如果說“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中體現的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結合僅僅包括碳十四年代測定、環境考古和冶金考古的話,那么,自2004年至2005年實施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則在上述三個研究領域之外,又新增加了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食性分析、DNA研究、陶器成分研究、玉器和石器的工藝研究等多個新的研究領域,涉及地球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多個自然科學基礎學科。我們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完善了中原地區從龍山文化至二里頭文化的絕對年代譜系,復原了中原地區特定時間段里的自然環境,填補了有關當時農業、手工業等技術和經濟狀況研究的空白。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階段中體現的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的結合雖然比較全面,但這些還是屬于初步嘗試,包括DNA研究在內的一些方法尚屬于探索階段。另外,整個研究被限制在中原地區和1000年跨度的時間段里,時空范圍比較有限。自2006年至2008年實施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二階段除新增加了人骨考古這個研究領域之外,我們的研究方法逐步成熟,研究的范圍擴展到西遼河流域、包括中原地區在內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研究的時間延伸為2000年的跨度。通過研究,我們認識了這個時空范圍內多個遺址的絕對年代、自然環境、人骨形態、動植物遺存、人工遺物的物質結構、成分和制作工藝,還包括對當時調控鹽、銅、綠松石等重要資源能力的探討。至此,形成了科技考古全方位介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基本格局。這個格局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一直延續到現在正在進行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的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考古學界要會同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研究人員,做好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十分精辟地指出了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最近二十多年來包括“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內的考古發展歷程證明,舉國之力,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對考古學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歷數現在跟考古相關的科研大項目,主要側重于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關學科結合的多學科合作模式,或者由考古學研究問題拓展出來的多個考古學分支學科。從大的學科分類來說,科技考古屬于考古,目前考古學界經常強調的多學科合作,實際上多屬于考古學這個大的學科范疇之內。我們還沒有匯聚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多個大的學科,共同聚焦考古遺址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的先例。可以說,在整個世界考古學界也沒有過這樣全方位的研究。

我在今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中國社會科學院會同國家有關部委,借鑒“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功經驗,舉國之力,籌建一個涉及考古、歷史、經濟、法律、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醫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對河南省安陽市殷墟遺址開展全方位的研究,用理論前沿、領域齊全、方法科學、材料豐富的精彩案例全面彰顯中華文明早期發展階段的輝煌歷史。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進一步凝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方法、加強研究隊伍,更好地帶動全國的相關研究。相信在大家齊心協力的持續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夠以更加優秀的研究成果,豐富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在世界范圍內展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


編輯:張佳琪

01 02 03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