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更換“新引擎”,煥發“新容光” 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三晉探索
盛夏的三晉大地,草木蔥蘢,生機勃勃。
推動服務業提質增效、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不斷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保護水平……近段時間以來,地處中部地區的山西省不斷推出改革發展新舉措。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近日發布,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勾勒了新藍圖。站在新起點,邁上新征程,山西立足自身實際,認真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努力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古老的黃土地,正上演著新故事。
向創新要動力 “煤省”更換“新引擎”
一片鋼板能夠薄到什么程度?中國寶武太鋼集團用三年多的時間不斷給出新的答案。
2018年,在經歷了700多次失敗、攻克175個設備難題、452個工藝難題后,太鋼自主研發的0.02毫米“手撕鋼”成功面世,有效破解了制約我國航空航天、電子機械等高精尖領域長遠發展的材料難題。去年8月,太鋼再次突破極限,軋出了光如鏡、質地硬、僅厚0.015毫米的“手撕鋼”,成為目前全世界最薄的不銹鋼,應用前景廣闊。今年5月中旬,中國寶武太鋼集團又在全球首發了0.07毫米超平不銹鋼精密帶材。這種厚度超薄、強度超高、板型超平的“又薄又平”的材料,是手機關鍵結構件背光板用材,在5G時代將開辟新的應用“藍海”。
太鋼的不懈探索是山西創新發展的一個典型例證。
過去幾年,山西加快推進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把創新放在轉型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全面啟動引進人才戰略,圍繞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創新生態子系統。
從過度依賴要素驅動到更多依靠創新驅動,山西創新“引擎”迸發出更加強勁的動力。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5年增長3.5倍,一批創新項目建成達效,引領傳統產業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變,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快速發展成勢,提前布局的未來產業孕育著換道領跑的新動能。
城鄉協調共進 “里子”“面子”變樣子
炎炎夏日,長城腳下的晉北古村落大同市天鎮縣李二口村,因其得天獨厚的涼爽氣候和文化資源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修葺一新的房屋、干凈整潔的街巷、琳瑯滿目的土特產……過去長期從“土里刨食”的村民,靠著經營民宿、開飯店、售賣土特產等,吃上了“旅游飯”,在擺脫貧困之后,過上了更加舒適的生活。
地處中部的山西,長期以來城鄉、區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同時存在,特別是太行山和呂梁山部分地區貧困程度較深。推動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是山西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山西盡銳出戰,將人力、資金、資源、政策等各種要素投向最薄弱的58個貧困縣。“脫貧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顯著改善,城鄉面貌、產業就業支撐發生巨大變化,制約山西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正在加速補齊。”山西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張建成說。
鄉村發生巨變,城市面貌也煥然一新。作為山西城市發展的“龍頭”,太原過去幾年持續推進城中村改造,不斷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東西兩山、汾河、晉陽湖等山水資源著力改善城市環境,同時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城市的“面子”和“里子”均發生極大變化。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打造太原都市區核心引擎的同時,山西加快打造大同、長治、臨汾三個省域副中心城市,推進六個市域中心城市建設,構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城市發展格局。
摘黑帽披綠裝 三晉煥發“新容光”
“今年1-7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同期下降9微克/立方米。特別是7月,全省PM2.5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月度最好水平。”在山西省政府新聞辦8月4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劉大山說,今年以來,山西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作為能源資源大省,山西之長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痛在于生態環境。近年來,山西踐行“兩山理論”,瞄準突出生態短板,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持續加強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讓三晉大地“換了顏色”。
山西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持續實施“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讓呂梁山、太行山等黃土地披上綠裝,汾河、桑干河、晉陽湖等重點河流湖泊重泛清波。
數據顯示,僅“十三五”期間山西就營造林2300多萬畝,全省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3.18%,歷史上首次超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2020年,山西58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歷史性地全部退出劣Ⅴ類,汾河流域穩定實現“一泓清水向南流”。
黃土高原上崛起對外開放新高地
7月29日上午,滿載日用百貨、機械設備等物資的75004次中歐班列從位于山西太原的中鼎物流園駛出,終點是土耳其南部最大港口城市梅爾辛。此班列成功開行后,山西常態化開行的中歐、中亞班列線路已增至10條,逐步形成了輻射“一帶一路”沿線11個國家30多個城市的外貿新格局。
晉商縱橫歐亞九千里,馳騁商界五百年。在山西這方厚重的土地上,從來不缺開放精神。進入新時代,山西正重拾祖先“走西口、下南洋”的榮光,努力克服不沿海、不沿邊等客觀條件限制,把握大勢,搶抓機遇,深度融入“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加快建設口岸、陸港、開發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平臺,奮力打造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在今年5月于山西舉辦的中博會上,朔州這個傳統煤炭大市捧出“中國北方日用瓷都”的“名片”,讓海內外客商見識到了煤炭之外的城市形象。朔州市工信部門負責人說,朔州不僅有煤電,還有108戶全鏈條陶瓷制造企業,以及年產38億件日用瓷等瓷器的生產能力。朔州陶瓷產品已外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還開通了中歐中亞陶瓷班列。隨著海外市場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朔州陶瓷的“出口版圖”仍在不斷擴大。
一邊聯通中外,一邊筑巢引凰。山西出臺了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的實施意見,今年還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列為重大改革任務,架起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四梁八柱”。
種種舉措,帶來實在紅利。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山西進出口總額增長108.4%,快于全國81.3個百分點,且出口增速明顯快于進口。
著力民生建設撐起老百姓的好日子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塔題掌村的脫貧戶張愛玲,免費參加了縣里組織的技能培訓,從餐廳的保潔員變成一名月嫂,月工資從2000元漲到六七千元,撐起了家庭收入的“大半邊天”。
改變張愛玲命運的是山西省實施的“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建設。這一工程實施3年多來,累計培訓350萬人次,106萬人取得各類技能證書,累計培訓人次和參培率均在全國名列前茅。
培訓帶動就業,就業促進增收。通過就業培訓和市場孵化,山西培育出一批全國叫得響的勞務品牌,并將其轉化為特色“就業名片”,搶占省外境外就業市場,為數以百萬計的“張愛玲”們鋪就了幸福之基。
在為低收入群體創造“飯碗”的同時,山西還不斷提升教育、醫療、養老等城鄉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高質量書寫民生答卷。建立城鄉居民補充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開展暑期托管……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各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山西仍在不停地加速奔跑。(記者晏國政、孫亮全)
編輯:秦云
關鍵詞:山西 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