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從“爛泥灘”到涵江村——寧夏西吉一個村名變化背后的故事
11月初,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一座座紅瓦磚房排列在青山腳下,水泥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
“我們村再也不是爛泥灘的模樣了。”村民蘇維俊剛剛腌制完牛飼料,臉上難掩自豪的神情。
這個村子夾在三條泄洪溝中間,一條羊腸小道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晴天走的是揚灰道,雨天行的是爛泥路,村子的名字原來也叫“爛泥灘村”。這里貧困發生率曾超過18.66%,是出了名的脫貧“老大難”。駐村第一書記秦振邦清晰記得2017年2月第一次來到村子的情景:彎彎曲曲的土路兩側,破舊的土坯房東倒西歪;村部院里的蒿草有半人高,一間年久失修的土坯房,門上的鐵鎖銹跡斑斑。
秦振邦上任沒幾天,閩寧協作的暖風吹進了這個偏僻的小山村。2017年年初,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與西吉縣爛泥灘村結成對口幫扶的對子,第一批就給爛泥灘村援助了100萬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產業發展資金。
“黨支部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必須得有個像樣的陣地!”閩寧幫扶資金到來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綜合便民服務中心,爛泥灘村有了像樣的村部,村委會有了辦公場所,村民不出村就可辦理各種事務。2018年村里建起180平方米的村史館,2019年建起了村集體養殖合作社、農機具合作社、艾草和菊芋種植扶貧基地……
涵江區在與西吉縣爛泥灘村結對共建閩寧協作示范村中,累計投資300余萬元幫助當地改善基礎設施、發展生產。村干部在走訪中發現,很多村民家里都養著幾頭耕地的老黃牛,既有養殖基礎,又有飼草的種植條件,發展肉牛養殖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
想法有了,但理解支持的村民卻沒有幾個。村“兩委”班子就在村里找典型、樹榜樣,動員村民一起干。
蘇孝平住在村上最遠的山坳里,幾十畝山地,兩頭牛,全家苦干一年收入不到兩萬元。“養1頭基礎母牛,來年母牛再下牛犢,3年就變5頭牛,一頭牛能收入5000多元。”秦振邦掰著手指頭給算了一筆明白賬,蘇孝平心動了。
背井離鄉不如試走新路。蘇孝平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建起了牛棚和飼草青貯池,又買了5頭基礎母牛。“這才3年,存欄就有18頭牛了,年收入7萬多元。我用養牛掙的錢蓋了新房、添置了家電,還買了農用車。”蘇孝平笑著說。
示范戶的成功,激起了貧困群眾養牛的勁頭。截至目前,全村牛存欄量已由2017年年初的88頭增加到了900多頭,羊存欄量1200余只,種植玉米4200多畝,實現了養殖產業全覆蓋。
一家一戶養牛雖然脫了貧,但想要村子富起來,大家合計著還得成立合作社。
2019年10月,借助閩寧幫扶資金,村里租賃900平方米的養殖廠區成立養殖合作社,購進基礎母牛和育肥肉牛20頭,帶動村民戶均種植青貯玉米25畝以上、人均養牛兩頭以上,今年預計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
“現在家家戶戶都種上了青貯玉米,農機具是必不可少的。村上有了農機具,租給本村村民每畝地租金要比市場上便宜50塊錢。”村黨支部書記楊明說,2019年6月,村子利用閩寧項目提升資金成立了農機具合作社,購置了4套農機具,預計今年農機具還能為村集體創收5萬元。
昔日的“爛泥灘”已然變成了環境優美、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功能齊全的閩寧共建新村,“爛泥灘村”也正式更名為涵江村。“這幾年變化太快了,現在出門再也不怕別人問我是哪個村的了,心里特別自豪。”蘇維俊說。
(本報記者 張文攀 王建宏 高建進 本報通訊員 楊周宸樂)
關鍵詞:從“爛泥灘”到涵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