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扶貧>資訊
廣東:160多萬相對貧困人口脫貧
5月18日,在韶關翁源縣翁城鎮富陂村,村民在甘蔗地里忙碌著。各方齊心協力,該縣脫貧攻堅。
廣鐵集團的駐村書記帶貨直播。 南都資料圖
幾天前的10月17日,我國迎來第7個國家扶貧日,距離今年底全面實現脫貧摘帽還剩70余天、52個貧困縣和脫貧難度大的1113個貧困村,攻堅依舊在進行。而在廣東,即便相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駐村扶貧的第一書記們也仍未停歇。 “我們還要努力鞏固成果,確保村民脫貧后不返貧,工作要堅持到明年。”譚廣茂說。他是廣輕控股集團駐雷州企樹村第一書記。
據了解,2016年以來,廣東聚焦全省4000元以下的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和2277個相對貧困村,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一相當”總目標,動員全省21個地市、1.8萬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6.5萬名駐村干部,并投入1300多億元,推動省內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既定目標的完成帶來一定挑戰。可喜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截至6月30日,上述相對貧困人口和相對貧困村已全部達到出列標準。在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下,廣東交出了一份解決相對貧困的“廣東答卷”。
產業造血
省內脫貧與東西部扶貧協作遍地開花
從“輸血型”扶貧到“造血型”扶貧,廣東將產業幫扶作為穩固脫貧的根本之計,按照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用好“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平臺,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優勢扶貧產業。產業扶貧正在省內脫貧攻堅和東西部扶貧協作中“遍地開花”。
從乏人問津的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清遠連樟村可謂是廣東“貧困圈”里的一大典范。2019年底,連樟村54戶130名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村集體收入達68萬元。其中,“家門口”上班成了很多貧困戶乃至村民實現的夢想。“前幾年都是待業在家,帶帶小孩,現在工作方便了,生活變好了,當然開心啦!”韋小芳告訴南都記者,能在村里車間工作,一天8小時、一個月能拿兩三千元工資,著實有了滿足感。而在這座“扶貧車間”里,得以改變生活的不只韋小芳。
據車間組長馮彩霞介紹,村子里過去就業機會不多,通過“萬企扶萬村”扶貧行動籌措了50萬元,建成佳美達玩具公司“扶貧車間”,車間總員工高峰時超過100人。“我們員工每月工資收入最高達3000元以上,對比以往已經算穩定了。”
對于對口幫扶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都勻經濟開發區、獨山縣和三都縣的廣州市黃埔區而言,發展產業同樣是精準脫貧的重要抓手。家門口引進蠶房基地,村民養蠶種桑都有收入;引入廣州高科技企業,遍地的石灰巖成了塑料袋原料……這是黃埔區幫扶貴州的生動寫照。
以獨山縣基長鎮林盤村為例,家門口養蠶種桑成為不少村民的經濟來源。負責林盤村蠶房產業發展的獨山榮業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經理韋自能介紹說,林盤村蠶房產業項目得到了黃埔區對口幫扶資金支持,建好后無償提供給貧困戶進行種桑養蠶,覆蓋當地407戶貧困戶,未養蠶的貧困戶可以出租蠶房獲得收益,“有土地流轉費、有租金,還可有分紅。”據了解,蠶房項目場地由黃埔區支持建設,技術和管理交給合作社,銷售交給公司。這些舉措讓基長鎮村民對養蠶項目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和希望。
據統計,近年來,廣東組織實施特色產業扶貧項目3.6萬個,帶動貧困戶62.8萬人,年人均增收2400多元。產業力量的帶動,讓一批批貧困戶真正富了起來。
消費促進
“文創”血液拓寬年輕消費市場
今年9月是全國消費扶貧月,扶貧產品開始大量上市,廣東各地的消費扶貧活動層出不窮。如何幫助村中農產品擴寬銷路,是許多駐村干部的一道“考題”。
9月25日晚,位于廣州琶洲的工美港·國際數字創新中心,一場結合中秋主題的月球音樂集市活動在此舉行。集市創新融合消費扶貧元素,畫喜農作“17號栗薯”、徐聞那朗村魚干、雷州企樹村海鴨蛋——三種湛江特色扶貧農產品從雷州半島來到廣州,亮相集市。而為產品站臺的是駐村第一書記和產業合作方,他們都來自粵西首個新時代振興扶貧產業聯盟。
南都記者發現,首次走入廣州的畫喜農作“17號栗薯”的包裝格外引人注意。設計師以版圖的形式,將番薯種植到采摘的生產過程繪制在牛皮紙外包裝上,收口采用草繩做成手提,并在包裝盒里附上手寫的明信片,讓消費者能感受到那份兒時鄉土的味道。
在企樹村履職一年多的譚廣茂也來到現場。他告訴南都記者,傳統的農產品包裝普遍缺乏設計與新意,無法從外觀上吸引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專注工藝美術行業的廣輕控股集團恰好能發揮所長。
“我們的海鴨蛋、‘畫喜’番薯的產品包裝,都融入了一些藝術元素。”譚廣茂說,公司設計團隊義務為企樹村的海鴨蛋重新設計文創型包裝,包裝既不會過于豪華,能降低成本,又深受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愛。同時,設計團隊還可為聯盟里的成員單位免費提供資源。如此一來,穿著文創“外衣”的扶貧產品打破了傳統農產品固化的“土”印象,讓年輕人更能接受,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消費群體。“目前,我們正努力把工藝美術元素植入到聯盟中各個貧困村的扶貧產品包裝上,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消費扶貧產品,再拓寬線上銷售渠道,從而讓大家為消費扶貧多做貢獻。”譚廣茂說。
與此同時,消費扶貧也是廣東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今年的9月28日,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下稱“交易市場”)正式開業一周年,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銷對接暨2020年廣東消費扶貧月系列活動在此舉行。活動上簽訂了多項消費扶貧戰略合作協議,深化廣東與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兄弟省(自治區)的消費扶貧戰略合作。此后連續3天,形式多樣的專場推介和經貿活動也在此上演,全力推動各地特色產品展示展銷。
截至目前,交易市場共建立消費扶貧專館56個,入駐省份16個,成功舉辦活動30多場。今年8月,交易市場被國務院扶貧辦認定為“全國消費扶貧示范單位”。
就業轉移
練就一技之長成家中“頂梁柱”
“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粵菜師傅”,廣東近年來積極實施這三項工程,加強珠三角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勞務協作,背后指向的正是就業幫扶這一長效脫貧的行動機制。數據統計,目前廣東已累計建成扶貧車間、扶貧工作坊1022個,開發公益性崗位17020個,幫助全省40.14萬貧困勞動力就業,人均就業增收1.8萬元。
在韶關市新豐縣,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全面實施技能培訓,是助推鄉村振興、打好精準扶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據新豐縣人社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新豐通過與韶關市烹飪學校合作,開展粵菜師傅技能教育培訓,促進勞動力的技能就業,帶動有勞動力的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在馬頭、梅坑兩個鎮開辦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粵菜師傅”培訓班,通過送技下鄉的方式,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學習烹飪技術,共有109名貧困戶參與培訓。另一方面,舉辦職業技能競賽,以賽選才,提升烹飪從業者的技能水平。此外,新豐還對粵菜師傅創業就業落實各項創業就業補貼。
2018年,還是貧困戶的朱能卿鼓起勇氣,報名參加新豐首批粵菜師傅培訓班,順利拿到了中式烹調師的職業資格證書。憑著這本證書,他的月薪從4800元漲到了6000元。“現在有了各種政策補貼,一個月還能攢下5000多元。”朱能卿說,即便家中只有他一個勞動力,全家人對生活依舊充滿了信心。
而另一邊,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黃埔區在都勻市、獨山縣、三都縣共建立17家就業扶貧車間,帶動當地居民就業增收。其中,在三都水族自治縣建立的水繡霓裳扶貧車間項目便是典范。
馬尾繡是當地的一個傳統特色。車間地處中和鎮雪花湖易地扶貧搬遷點附近,是當地水族馬尾繡服裝品牌產業集聚地。據了解,該項目于2020年3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可直接提供300個就業崗位,同時每年可培訓3期學員,每期學員可達80-150人,解決幾百乃至上千人剩余勞動力就業,帶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及農村婦女生產就業,提高他們的年收入。
“剛來的時候一天就做80-90個,現在一天幾百個,有時還可以做到上千個。這里離家近,每個月有三四千元收入,很開心、很舒服。”55歲的韋大姐說,告別了過去辛苦的收入微薄的耕種生活,到霓裳扶貧車間工作一年多,自己已成為熟手,甚至開始帶徒弟,成為家里的頂梁柱。
據不完全統計,該扶貧車間人均月收入可達3800元,2020年底力爭達到每月4000-6000元的收入水平。
●2016年以來,動員全省21個地市、1.8萬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近6.5萬名駐村干部,累計投入1000多億元到脫貧攻堅。
●“十三五”以來,社會各界通過“廣東扶貧濟困日”、全國“扶貧日”等平臺認捐善款220多億元。
●“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重點推進,9115個企業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6.5億元。
●珠三角6市累計向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1719個相對貧困村派駐5597名駐村干部,投入130.94億元,幫扶相對貧困戶36.78萬人
●“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粵菜師傅”三項工程實施以來,幫助全省40.14萬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均就業增收1.8萬元。
●2277個貧困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6元,村均集體經濟收入達28萬元。
●截至2020年9月底,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共建立消費扶貧專館56個,入駐省份16個,省內入駐地市21個,成功舉辦活動30多場,帶動全省在線下建立消費扶貧智能柜1111個、專區281個、專館195個,線上建立消費扶貧專業網站48個、網絡專區98個,累計發行消費扶貧愛心卡54萬張。
編輯:王慧文
關鍵詞:扶貧 廣東 貧困 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