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阿克陶縣絲路佳苑小區:26村牧民搬入 可就業能致富
【咱們新疆好地方】阿克陶縣絲路佳苑小區:26村牧民搬入 可就業能致富
“天上的星星照亮小村,所有的牧民富裕起來……”再娜甫·司迪克唱著自己創作的歌曲,表達著對幸福生活的感悟。
作為世世代代生活在昆侖山里的牧民,過去的生活挺難。“那時我們一家人住在一個土房子里,遇到下雨,特別是洪水時,房里不僅漏水,還會把房子沖走。有病了沒地方看病,孩子上學也很遠,日子過得很難。”再娜甫·司迪克說。改變發生在一年前,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實施易地搬遷,克孜勒陶鄉艾捷克村的再娜甫·司迪克與全村人一起搬進阿克陶縣專門為易地搬遷牧民修建的絲路佳苑小區,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家里放牧的20只羊,10頭牦牛等牲畜都交給了村里成立的養殖合作社,留在原來的牧場,每年還有分紅,這讓她省去了許多操心事。
“一只羊每年有100元的分紅,一頭牛有350元的分紅,加上我還有700多畝的草場,國家每年還有草場補助費,兒子到這里后又有了一份護邊員的工作,一個月也有2000元的收入,兒媳也在社區當上了保潔員,每月也有1000多元的工資,我們的日子好多了,這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再娜甫·司迪克笑著說。
克孜勒陶鄉黨委書記杜發成介紹,絲路佳苑小區共建設了72幢1608間住房,有5個鄉26個村的牧民搬入這里居住,實現了逐水草放牧到城市居民的幸福轉身。為了讓這些搬出大山的牧民搬得出、穩得住,有關部門專門統籌各類資金,精心選擇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了馕產業、養殖業、種植業、服務業“四大產業”,實現了2988名具有勞動能力的搬遷群眾實現就業,確保搬遷群眾能致富。
古麗克孜手工藝專業合作社里,幾十名婦女正埋頭工作在繡花機上。合作社社長祖來伊喀·玉散是一個典型的柯爾克孜族婦女。說起合作社,她笑著說:“我2011年成立了這個合作社,搬遷到這里后,我立即招收了更多的婦女加入合作社。現在我的合作社里有26名固定的社員,還有200多名居家的臨時社員,她們平時就在家里,只要把做好的衣服或是工藝品拿來就可以拿到工資。現在社員的工資一個月能有3000元左右,大家的日子比過去不知好了多少倍。”
相鄰的一座柯爾克孜族氈房里,身穿民族服裝的人們正在接待前來游玩的客人。這個完全按照柯爾克孜族傳統樣子搭建的氈房,是專門接待游客的。放眼望去,滿目傳統的民族風情,而他們唱給游人的也是柯爾克孜族傳統的歌曲和庫姆孜彈奏,讓游人體驗到柯爾克孜族的傳統文化。
吐瑪爾·居買力也是從艾捷克村搬遷來的牧民,她清晰地記得搬來的那天是2019年5月27日。她回憶起當初剛搬來的情景:“說真的,聽說要搬出世代居住的地方,我很舍不得,哭了好幾次,不知道來這里后會是個什么樣子,會不會生活不如意,會不會沒辦法再養羊了,怎么生活呢?搬來后,我看到小區很干凈,想就業也馬上可以找到自己想干的事,我才放下心來。”
如今的吐瑪爾·居買力早已成為小區的保潔員,每天在小區里打掃衛生,家門口就業,很是愜意。“我現在每個月有1000元的工資,平時還可以去古麗克孜的手工藝專業合作社里拿些刺繡的活,沒事時在家里做做,這可是我的強項,從小就是從媽媽那學來的,也有收入。”
離開這些搬遷來的居民家,小區小廣場上一個公交車站前居民正排隊等候公交車。一位老者笑著說:“我們到縣城里看兒子,過去要想看他,得騎馬下山,再坐一天的車才能到。現在很方便,只需要十幾分鐘,我們就可以見面了。小區的公交車10分鐘一趟,特別方便。”
“我們讓這些牧民搬入這個小區,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有樓房住,更想為他們創造方便快捷的生活環境。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昆侖山里的牧民搬出大山,擺脫貧困,奔小康,走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相信這一目標一定會實現的,我們有信心。”杜發成說。
(本報記者 王瑟)
關鍵詞:小區 牧民 阿克陶縣 絲路 佳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