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貴州省政協組織“百村調查”發現———
“五大”模式推動農村發展“第二次飛躍”人民政協網貴州9月10日電 (記者高志民)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日前發布的《貴州藍皮書:貴州社會發展報告(2020)》顯示,為總結貴州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經驗啟示,探討脫貧攻堅如何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貴州省政協農業農村委員會組織編撰《從脫貧解困邁向鄉村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貴州“百村調查”》發現,“五大”成功的發展模式推動了農村發展的“第二次飛躍”。
第一,“村企一體”發展模式。比如三穗縣頗洞村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黨支部引領發展、合作社推動產業、黨員帶頭示范、群眾廣泛參與,簡單地說就是“辦屬于村集體的‘央企’,讓村民當‘老板’,‘飯碗’由自己來端”。思南縣魚溪溝村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來,規模發展經濟作物。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并在基地務工增收。同時盤活全村資源,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第二,“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比如紫云縣新山村面對“種地不賺錢,打工荒了田”的困境,主動推進農業發展方式組織變革。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資金入股方式成立新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盤活村閑置資源;統一生產標準,提高茶葉生產品質。同時引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最后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助推鄉村產業發展。
第三,“村企聯建”發展模式。羅甸縣五星村按照“以村帶企、借企強村、村企共榮”的工作思路,通過“黨企共創、發展共謀、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村企聯建模式,積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了企業與黨組織優勢互補、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村企互惠互利、共存共榮。
第四,“一村一公司”發展模式。比如普定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出做優特色農業,重點發展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韭黃、茶葉、食用菌、肉兔“三種一養”主導產業,并向全縣各行政村注入100萬元發展資金。按照縣級總公司指導、鄉級分公司把關、村級子公司經營的方式,全面推行“一村一公司”,走出一條集體經濟有實體、脫貧致富有路子、農村發展有后勁的新路。焦家村因地制宜發展韭黃產業。為調動農民參與韭黃產業發展的積極性,鎮公司在焦家村設立了辦公地點,具體承擔資金籌措、物資采購、產品營銷等事宜;村公司實行支部書記和公司法人負總責,村“兩委”與村級公司交叉任職,主要負責組織人員開展生產管理;村民則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到種植基地務工,或負責生產管理,或從事機修、駕駛業務,其收入來源有務工報酬、土地租金、公司盈利分紅三個方面。村公司產業壯大,既讓貧困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穩定增收不發愁”的愿景,還可以吸引外出務工能人回鄉就業創業,推動村級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第五,“三變”改革發展模式。比如水城縣倮么村依托政府搭建的各類平臺,通過“三變”改革,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技術、勞動力入股潤永恒公司,獲得保底分紅和收益分紅;參與經營管理、獲得務工工資和管理地塊利潤分紅。通過股份合作這個紐帶,村民既參加勞動,又集資入股,實行按勞分配與按股分紅相結合,將公司效益與農戶利益緊密聯系起來,構建起了農民與企業緊密型的合作關系,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發展共謀的利益聯結機制。在推進公司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了農民增收。
編輯:劉乙潼
關鍵詞:發展 模式 產業 推動 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