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貴州銅仁:后續扶持助“新市民”穩脫貧
本報記者楊洪濤、吳思
從“扶貧車間”到“錦繡坊”,從“微工廠”到“微課堂”,從“積分超市”到“愛心驛站”,從“五分鐘干部”到“暖心大姐”……走進貴州省銅仁市百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隨處可見安居樂業的景象。
“十三五”以來,銅仁市已完成易地扶貧搬遷近30萬人。在后續扶持工作中,除扶貧、移民、農業等部門外,該市還廣泛發動工青婦等多方力量,共同破解就業、增收、融入等難題,攜手助推“新市民”穩定脫貧。
圓夢:一次搬遷實現“三大跨越”
銅仁市位于武陵山區腹地,是貴州省脫貧攻堅主戰場,也是易地扶貧搬遷主戰場。“十三五”以來,銅仁市新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144個,搬遷群眾29.36萬人。
根據當地實際,銅仁市將西部印江、思南、德江等發展基礎較差的6個縣約12.55萬貧困群眾,跨行政區域搬遷到條件相對好的碧江區、萬山區等市中心城區和經濟開發區,搬遷人數占全省跨區域搬遷規模的54.3%,居全省第一。
搬出大山是第一步,后續首要任務就是解決就業問題。銅仁市各地通過勞務輸出、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等方式,分類解決各年齡段勞動力就業問題,“樂業”局面逐漸形成。
在碧江區裕國香菇產業園的香菇大棚內,采菇、運菇的工人有序忙碌著。“這是第二茬香菇,上一茬香菇賣了1萬多元。”在自家大棚里,37歲的搬遷戶黃乾芳言語中透露著喜悅。
他老家在200公里之外的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街道,幾畝薄田根本養活不了一家人,夫妻倆只好到廣東、福建等地打工。前年搬遷到銅仁市區的安置點,一家5口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新房子。
去年,他申請了2個大棚,現已基本掌握香菇種植技術。“離家近,還自由,公司保底回收無風險,算下來收入并不比到沿海打工差。”黃乾芳說,老家的舊房早拆除了,復墾后種上了空心李,“大棚里忙得很,根本沒時間回老家”。
“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圓了‘山里人’的‘城里夢’。”碧江經濟開發區政務服務代辦中心副主任楊文宣說,像黃乾芳這樣的移民實現了“三個跨越”:地理位置上,實現了跨行政區域搬遷的跨越;身份上,從“山里人”變成了“城里人”;職業上,從收入不穩定的“打工者”變為了固定的“產業工人”。
今年以來,銅仁市通過“留雁行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外出返鄉人員就業難題。“我們產品面向非洲市場,訂單影響不大,現在正準備擴大規模。”貴州倍易通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向宇說,公司有員工2000多人,其中復工復產后新招外出務工返鄉人員1592人,約1/3是貧困戶。
此外,銅仁市還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785萬元,扶持創業480余人,帶動就業1200多人,開發“短、平、快”創業項目635個,帶動就業9400余人。據銅仁市生態移民局統計,目前全市易地扶貧搬遷有勞動力家庭戶均就業1.89人,無零就業家庭。
筑夢:社區“管家”為“新市民”分憂
“工會核實情況后,和我一起去協調。對方很配合,承諾今年8月之前補齊拖欠了我半年多的工資。”銅仁市矮屯社區搬遷戶凡黎說,社區工會的維權服務讓她感受到了“新家”的溫暖。去年12月,她從一家美容機構辭職,結果卻被扣壓了7000多元工資。多次討要無果后,她向工會求助,沒想到很快解決了。
矮屯社區工會副主席黎璇介紹,社區安置了1.1萬余名搬遷群眾,安置點2018年11月成立了社區工會,開設“信訪維權窗口”,設立“職工心靈驛站”,并安排專人定點辦公,及時解決老百姓訴求。目前,工會有會員1900余人,已幫助困難群眾協商解決糾紛16起,涉及226名搬遷群眾,幫助追回工資87萬余元。
這是安置點社區“管家”們為搬遷戶排憂解難的一個案例。從就業到維權,從就醫到就學,一系列貼心服務讓“新市民”加快融入城鎮新生活。
“兩個孩子都報名了繪畫班,周六上課,已經學了兩個多月了,在老家可沒有這個條件。”在矮屯社區“青年之家”等待孩子下課的“新市民”冉冬梅說,她的老家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深山里,孩子上學走路要1個半小時,搬遷后走路上學只需要10分鐘,還能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這在老家想都不敢想。
“專門針對社區小朋友的興趣班,起初沒有幾個人報名,半年后已經有180多個小朋友報名參加校主持人、舞蹈、繪畫、書法等課程。”矮屯社區志愿者王琳玉說,搬遷群眾入住一段時間后,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目前,銅仁市已在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實現工青婦組織全覆蓋,設立工作站124個,選配專職人員368人,招聘工會社會工作者108人,配齊西部計劃志愿者279名。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安置點通過“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兒童之家”“婦女之家”“春暉社”等陣地開展困難幫扶7600多人次,調解矛盾糾紛2540多件,幫扶群眾1萬余人次,為群眾辦理好事實事2.6萬余件。
追夢:搭“五橋”建“五家”穩脫貧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給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帶來了新挑戰。銅仁市一系列“搭橋”的做法成為破解疫情“加試題”的新鑰匙。
銅仁市聚焦群眾所急、黨政所需、工青婦所能,堅持黨委領導、資源整合、共建共用、各記其功的原則,探索建立以黨組織為核心、工青婦為主體、其他群團組織和各類社會服務為紐帶、經濟組織為支撐的服務體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在復課之前,很多學生只能在家上網課。“我們輔導不了孩子,多虧志愿者老師的幫助!”銅仁市石阡縣湯山街道平陽社區搬遷戶吳芹說,女兒現在上一年級了,性格有點內向,疫情期間,縣里組織的志愿者上門教孩子學習、做游戲,解決了大難題。
據銅仁市扶貧辦摸底調查,受疫情影響,已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數較上年度增多,外出務工人員穩崗率不高,而外出務工收入約占其家庭總收入的七成左右。針對此現象,各安置區進一步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情況摸排,精準、動態掌握貧困勞動力務工情況,尤其加大了對“二次返鄉”人員進行跟蹤監測。
最近一段時間,江口縣梵瑞社區搬遷戶、可可眼鏡廠的老板陳勇忙得不亦樂乎,用他的話講“很有成就感”。疫情發生后,他決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利用常年在外學到的技術、經驗在本地創業。復工復產后,他積極組織小區群眾開展崗前培訓,解決就業300余人。“樓上居住、樓下就業,就業、顧家兩不誤。”陳勇說,感謝社區搭建的平臺。
搭“感恩橋”建奮進之家、搭“致富橋”建幸福之家、搭“連心橋”建溫暖之間、搭“平安橋”建和諧之家、搭“融合橋”建文明之家……如今,致力于解決“穩得住、能致富”的各項后續扶貧措施正在銅仁市易地扶貧安置區落地、扎根、開花。
“在持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帶領群眾同步邁向全面小康征程中,各級組織從不間斷、更不會缺席。”銅仁市委組織部部長趙繼紅說。
關鍵詞:后續扶持助“新市民”穩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