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均衡招生是教育均衡新考題
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將嚴格實施就近入學、公民同招。簡單點說,就是公辦學校取消各類特長生招生,一律按照學區就近入學;民辦學校如果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將采取電腦隨機派位方式招生。而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同批次招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先沖擊民辦校,進不去再去公立校。
這是邁向教育均衡的一大步。同時,招生均衡也是教育均衡的新考題。一群原本就十分優秀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如果不出意外,最終呈現的成績絕不會差。但是,其他學校只能接收篩選過的生源,要將原本成績不佳、基礎稍弱的學生培養成才,難度肯定大得多。
針對這一問題,教育部近些年一直努力推行義務教育階段100%免試,就近入學。起初,雖然有一些阻礙,也出現了學區房價格上漲等副作用,但客觀上講,就近入學確實起到了倒逼教育均衡、為學生和家長減負的作用,也督促學校靜下心來鉆研教書育人。
實踐證明,就近入學、公民同招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有利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實施初期,雖然會對部分學校、家長形成沖擊,但從長遠看,這將幫助學校和家長用更平和、客觀、科學的心態看待教育,對待孩子。
招生均衡對教育均衡提出了新考題,做好“這道題”還需要下一些真功夫。
改革總要有陣痛,需要適應。學校沒有了根據學生簡歷、面試、競賽成績“掐尖”的機會,學生也失去了憑借過往耀眼成績進入名校的渠道,對于學校、學生、家長來說,都是全新挑戰。
迄今,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政策在全國實施已有數年,公民同招2019年也開始啟動。然而,全國很多地方一直都存在一些地位“特殊”的學校,他們不參加學區派位入學,可以提前面試、測試學生,將最頂尖、最聰明的學生收入麾下。有些民辦學校更是利用提前招生、自主招生的便利,搶在公辦學校之前“掐尖”,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優質的生源,去年這種情況依然存在。
在優質生源基礎上,這些學校往往通過“實驗班”等方式,組織學生沖擊上一級名校,其教學方式不一定有多先進,普遍采用的是超前教學、超綱教學。
今年政策落地嚴格,特殊地位沒了,生源變了,以派位進校、校額到校的學生成績差距懸殊,滿分100分的數學卷子,可能有考90多分的,也有考十幾分的。如果繼續沿用過去的教育方式,部分學生可能會跟不上,學校整體的高分率、升學率、清北率等指標也會受到影響,不復昔日輝煌。
學校必須變,評價機制必須變。今后,教育要比拼的不是哪所學校的“掐尖”能力強,而是加工能力是否夠強,看誰能把招進來的孩子培育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而且,無論名校還是普通校,所有學校都必須意識到,經過學校“加工”,學生畢業時能取得多大進步,才是一所學校能力的體現。只有幫助每位學生進步,才能辦成“讓人民滿意的學校”。家長在選擇學區、學校的時候,除了關注學校的提分能力,也應關注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對學校、教師的考評體系也應相應調整,督促他們更加關注學生全面成才,而不是一味盯著高分率、升學率。(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佘穎)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學校 均衡 教育 學生 招生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