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田園促進多功能農業的良性發展
耕育田園促進多功能農業的良性發展
(全國中醫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新河灣基地陳小梅)
1、 “耕育田園”概念
"耕育田園”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1990年世行灌溉農業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耕育田園"是依托耕育農業和中醫農業傳統,采用耕育農法技藝,把耕讀文化、農業生產、文化傳承、農事體驗相結合。在傳統農耕和現代農業產業的基礎上打造的多功能農業園區,耕育田園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科普教育、觀光旅游、生態保育為一體。依托現有田園景觀、自然風貌、人文環境,挖掘當地文化元素,借助于當地的鄉土民俗、飲食文化、圖騰文化和民間工藝特色,進一步激活保護、傳承弘揚這些符號而建立的集生態康養、親子體驗為一體的農業科技園區。
耕育田園園區因地制宜合理配套現代農業展示、農業示范、傳統農業體驗區、動植物園、自然生態教育、市民農場、創意農業展示等設施,有利于醫農同根、藥食同源康養產業發展。
2016年,“耕育田園”被寫入國家《質量品牌提升“十三五”規劃》,規劃中提出“綠水青山、耕育田園、水土氣林、立體防線、產業品牌、旅游優先”生態發展產業融合理念。2017年初“田園綜合體”作為全國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廣泛推廣,在全國普及了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在2019年“耕育田園”又被孫建寫入“生態農業園區(農場/莊園)”團體標準,對青少年學生的勞動教育體驗和保障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耕育田園把單純的農業生產,拓展到文化傳承、涵養生態、農業科普等多個方面,通過發掘農村風土人情、民俗文化資源潛在價值,開發農業農村資源,利用農耕、鄉土民俗文化特色,開展農耕展示、民間技藝、時令民俗、節慶活動、民間歌舞等休閑旅游活動,增加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通過拓展農事體驗,讓人們近距離參與農業生產,感受田園和農耕生活。
2、 “耕育田園”背景
農業即是一個古老而傳統的產業,也是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現代農業和高科技農業。智慧農業技術與積淀了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融合,產生了農業與文化、休閑與體驗等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模式。體現出農業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傳承農耕文化等農業多功能性作用,具有著經濟、生態、能源、旅游發展及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耕育農業的發展模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農產品的消費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消費者需要質量更好、食用更安全、選擇性更多、價值更高的生態優質農產品。耕育農業理念是農村振興的必經之路,因此對多功能農業理念結合生產農業、文化傳承農業、生態農業及觀光休閑農業。
2019年9月28日,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大會上,中國生態農業園區團標和規劃專家、耕育農法創始人孫建代表其率領的全國生態發展與生態創新團隊獲全球科技創新獎。科技創新獎旨在表彰全球范圍內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杰出成就團體和個人。宗旨是促進綠色技術應用與創新,從而推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也是推進全球科技事業和綠色產業,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耕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耕育農業堅持傳統和現代相結合模式,運用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等理論,并整合多學科交叉,共同發現利用耕育農業規律,對水土流失、洪澇災害、水體富營養化、土質鹽漬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問題進行防治,綜合治理土地,實施生態發展,造福子孫萬代。
3、 耕育田園體系
民以農為天、農以耕為本、耕以育為魂!“耕育”中的“耕”是農耕、耕讀、躬耕的簡稱。“育”是(生態)保育、勞育、美育和育人。“耕育”是指在傳統農耕、耕讀文化的基礎上,去糟粕,取精華,繼承與發揚傳統農業,倡導生態保育理念、并結合現代農業、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為民眾提供的一套涵蓋:農耕體驗、鄉土民俗、農文康旅、健康飲食等體系。耕育農業是在傳統農耕文化、耕讀傳家的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繼承、傳承傳統農業,并結合現代農業、中醫農業,融合創新出具有生態農業、生態保育、教導育人、勞育美育等特性的理論體系,主要涵蓋:耕育體驗、生態教育、鄉土民俗、健康飲食等。耕育農業將現代農業、標準化農業與中國傳統農業的經驗相結合。耕育農業并不否定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只是利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把中醫農業等其他適用技術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傳統現代合一的耕育農業技術體系。“耕育農法”是一種使用傳統農耕技術與現代生物科技融合集成的農業生產方法,也是保持農田有機質平衡(有機質農業),天人合一、自然而然,古今融合的生產方法。重點在于傳承田園農耕模式,發展生物生態循環模式,延伸多功能文化體驗模式。
耕育田園具體有四大體系和五大應用。四大體系包括產業技術體系、推廣應用體系、綜合服務體系、宣教培訓體系。五大應用是通過耕育農業方式和方法應用,最終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五大問題:農業環境與生態保育問題,生態食材生產模式和供應鏈問題,中醫藥和耕育田園為人類康養文旅服務問題,青少年兒童的生態教育、體驗、科普問題,耕育文化傳承創新問題。
4、 耕育田園發展模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滿足于簡單的公園休閑方式,而是尋求一些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按照農田田園化、產業融合化、跨界融合的發展路徑,耕育田園突出農業為基礎的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景。
耕育田園雙融一體化發展模式是:產業融合、跨界融合和標準、質量、一體化發展模式。耕育田園是一二三產業融合、農文康旅融合產物,也是農業與教育、美食、中醫藥跨界融合結晶;標準、質量、品牌一體化發展模式也是生態高質量發展模式。一體化發展模式按照標準興農、質量富農、品牌強農的要求,扎實推進生態農業投入品替代化學農藥和推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積極探索開展“耕育農法”模式,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鄉村產業振興模式。
耕育田園建立在耕育農業的基礎上,涵蓋農業中的耕牧漁樵等門類,含有中華各民族文化基因特色的綜合體,其在農耕傳統生產的基礎上并將廢棄物處理技術、免耕栽培技術、害蟲綜合防治技術等與中國傳統農業重視有機肥投入、植物相生相克原理與生物病蟲害防治的耕育農法等其他適用技術相結合,從而形成了傳統現代合一的耕育農業技術體系。耕育農業強調自然調控與人工調控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耕育農業是一個具有傳承農耕文化基因、嫁接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5、 耕育田園多功能性展示
農業多功能性是指農業在向人類提供日益增多、品質更優的特定產品的同時,還應該承擔社會與生態服務等方面的功能。農業基本職能是為社會提供糧食和原料,還具有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等多重目標和功能。農業的多功能性要求兼顧農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從單一強調農業生產向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轉變,樹立生產、生態、生活一體化發展理念。采用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核心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與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和城鄉居民生活條件改善的有機結合,在提供充足優質的農產品的同時,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態景觀、休閑娛樂和文化教育等服務。
多功能農業理念是農村振興的必經之路。農業多功能性體現在。一是生態保護功能。農業作為生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有利用自然、開發資源的一面,也有維護環境、涵養生態的一面。二是生物質能源功能。農作物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質能,生物質能是可循環利用、對現有能源具有替代性的綠色能源。三是觀光休閑功能。農業貼近田園、山村和水源等自然風光。城郊農業有利于緩解緊張喧囂的都市生活,是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四是文化傳承功能。農業是記錄和延續農耕文明、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業肩負著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使命。
中國有悠久的農耕文明史,農業的文化功能更為突出。相當多的風俗習慣、詩歌樂章和神話傳說來源于農村生活,來源于農業的生產實踐,這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方面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一方面要繼承和發展中國的農耕文化傳統。挖掘農村文化例如音樂、民俗、飲食、編織等傳統文化和手工藝技藝。發展休閑農場、休閑漁業、展示中心、觀光采摘農園、農村民宿及森林旅游等。提升農業的經濟、社會、教育、環保、游憩、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的功能。鞏固農業的文化傳承功能,保護農村文化的多樣性,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6、 耕育田園應用拓展
農耕文明歷來重視“田園、農村、鄉村”,從古代文明到現代生活,田園總與詩意、恬淡、放松相關。而現代性背景下,人們重新思考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工業與農業的關系,田園又成了“盛世鄉愁”“詩意棲居”的寄托地。因此,耕育田園中的“田園”更加側重“田園意象”的傳達,即發生在廣大鄉村土地上的詩意化的鄉村風光和舒適的生活方式。把家庭度假、老年養老、中年養生、兒童自然教育、旅居運動、有機農業結合為一體,營造生態綠色的田園生活,健康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隨著我國老齡化情況日益嚴重,鄉村田園養老度假成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鄉村田園養老以農業休閑為主體,利用鄉村特殊的自然養生條件及富有鄉韻、利于康復身心的人文環境,與生態休閑、農業旅游、森林度假等相結合,開創出一種集田園生態休閑、鄉村健康飲食養生、農耕勞作體驗、鄉村社區生活于一體的新型養老模式。田園養生是以田園為生活空間,以農作、農事、農活為生活內容,以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生活目標,回歸自然、享受生命、修身養性、度假休閑、健康身體、治療疾病、頤養天年的一種生活方式。
青少年兒童親子教育是以田園體驗、農業科普及相關配套設施,打造親子旅游、親子體驗、親子教育及康養居住示范基地。通過打造多元產業,發展名優農業、觀賞農業、親子農業,讓青少年兒童參與農事活動、了解農業生產全過程,開展生態教育,充分體驗田園親子教育樂趣。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