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吳國平:發展素質教育 培育時代新人
作者: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校長 吳國平
新的十年——2020年代已然來臨。
在上一個十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成為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國教育大會進一步完善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實施素質教育”到“發展素質教育”,這是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方向上的重大變化,也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我國教育的一項中心工作。展望2020年代的中國基礎教育,我想在以下三個方面會有全新而長足的發展,這也是我們應該著力做好的幾項工作:
一是更加注重“五育”并舉,探索“五育”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以往的教育實踐過度重視智育或是只強調德育、智育和體育,對美育和勞動教育提得少,做得更少,導致人才培養出現偏差,留下缺憾。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將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并列,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構建全面培養體系”,并要求“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五育”并舉、“全面培養體系”的明確提出,是對素質教育內涵和實施方略的新發展,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全面準確地把握新時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基本方略。
德智體美勞“五育”不是相互割裂、機械疊加的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五育”并舉,即全面發展、不可偏廢,尤其是對過去不太重視的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必須加大投入,補齊短板,在師資配備、資源拓展、教材開發、課程建設、教學創新、評價改進等方面作重點的探索實踐。在此基礎上,學校還要追求“五育”融合,打破人為壁壘,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對“五育”進行深層次聯結和有機整合,促進“五育”融合成一個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體系,進而更有效地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是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高水平差異發展,培養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當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基本保障了適齡兒童“人人有學上”的機會和權利,目前努力的方向是:滿足不同學生對教育的不同需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受教育者全面而富有個性地充分發展,讓“人人上好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因材施教”在追求更高層面、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道路上具有重要意義,它既是目標,也是路徑。
因材施教的真正落實,有賴于繼續大力推動高中教育多樣化辦學、特色化發展。因此,要賦予廣大中小學校更大的辦學自主權,激發其辦學積極性、創造性和自主性,辦出更多有內涵、有特色、有品質的優質學校;充分滿足不同個體的多樣化教育需求,引導支持學生進入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學校就讀。同時,還要加快推進優質教育覆蓋面,充分挖掘和拓展現有優質名校的辦學優勢、教育優勢,不斷輻射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讓更多教師成為優秀教師,讓更多校長成為優秀校長,讓更多學校成為人民滿意的學校。此外,要繼續規范和鼓勵民辦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讓民辦學校在我國實施多樣化辦學體制、培養個性化人才方面充分發揮其自身特性和優勢。
2020年代,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決勝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人才、文化競爭的關鍵十年。教育注重因材施教,關鍵要加強高水平緊缺人才、各類拔尖創新后備人才的選拔培養。這類人的成長發展更依賴于早期培養和特殊培養,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高中階段是開發其潛能的關鍵時期,所以要高度重視這“少數人”的發現和培養,要在定制培養方案、暢通成長發展通道、推進科教協同育人、完善質量評估機制上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使他們能及時進入最理想的學習成長平臺。
三是更加注重科技賦能,加快教育現代化,積極探索未來學校模式。未來已來,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正在或即將極大地改變學校教育教學的形態樣貌、策略途徑、方法手段,推動育人模式與時俱進。要把握好教育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契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以及心理學、腦科學等最新科學技術成果促進教育理念更新,支撐教育資源鏈接,增強學生內生驅動力,提高學生認知效率,推動教育科學管理,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要不斷加大教育現代化投入,著力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設施的功能化、智能化水平,創造條件在更多學校建成諸如高水平學科探究實驗室、學科設計創新實驗室、藝術專用教室、綜合實踐中心等集信息資源與專業實施為一體的創新實踐基地與智慧孵化基地。
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學校教育的開放力度,將各種教育資源置于師生的主動控制之下,將學校建設成為一個學習中心,使學習成為自我創生式的教育,進而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更好地培育、催生學生的創新素養,為他們成為高水平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教育 發展 培養 新人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