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梓良:從實踐哲學思維看卓越全球城市建設
作者:上海知識經濟創新發展研究課題組負責人 劉梓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高度,用寬廣視野與戰略眼光和創新思維,研究和探索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科學路徑和有效方法,實踐哲學思維能夠豐富我們的思考維度。
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趨勢相一致
從經向度看,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程,在經歷了以土地開發為本位的農業經濟和以技術開發為本位的工業經濟,我們正向以人的素質提升為本位的知識經濟邁進。知識經濟與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根本區別在于,它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以人的素質提升和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美國政治經濟學家達爾·尼夫在《知識經濟》中指出:知識已經變成了關鍵資源,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的結構,創造了新的社會動力和經濟動力。具體地說,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人的素質為根本,以創新為動力,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創新成果相統一為目標的新型經濟形態。
從緯向度看,全球城市作為現代全球化的產物,它既體現出時間歷時性的發展進程,又具有空間秩序性的內在邏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興起,突出的主要是經濟功能;20世紀90年代以后,全球城市在繼續鞏固經濟功能的同時,大力發展和增強文化功能,實現經濟與文化的融合發展;2008年以后,基于現代信息技術革命加快、知識社會創建和知識經濟發展等相互作用,形成了以新知識生成和分布為特征的科技創新發展戰略。至此,全球城市進入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發展的新階段。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和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不僅與全球城市發展態勢(經濟、科技、文化融合)相吻合,更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趨勢相一致。
40年改革開放和不斷發展,為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橫向比較,我們還存在一個“短”字;縱向考察,我們尚欠在一個“新”字。這一切,匯集到一個主題,就是 “創新”,集中在一個根本上,就是“人才”。
素質生產力與創新能力密切關聯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說到底是人才驅動。確立人才發展觀,從根本上說,是經濟形態發展的時間歷時性與人的實踐活動要素拓展的空間秩序性的必然要求。從農業經濟時代的“活動對象”——土地開發、到工業經濟形態的“活動方式”——技術開發、向知識經濟形態的“活動主體”——素質提升,是隨著經濟形態的時間歷時性演進,由“客體”向“主體”不斷遷移的空間秩序性的發展結果。只有在知識經濟形態下,人的實踐活動要素——實踐主體(知識結構)、實踐方式(專業技能)、實踐對象(職業責任)、實踐目的(創新能力),才能構成一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有機價值整體。這既是提升素質生產力的重要原因,也是強調創新驅動的依據所在。經濟發展已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歸根結底,它是人的素質問題。要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創新與質量問題,必須依賴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如果不具備高素質人才,即使有了資金與技術,也可能把一個好端端的企業搞垮。
要有效提升上海整體創新能力,打造上海高端品牌集群,就必須建立以提升素質生產力為根本,以創新驅動和推進產業升級為核心的評價體系與用人機制,把提升素質生產力與創新發展統一起來。
通過改革提高社會整體服務能級
社會發展表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并非僅憑單一經濟要素,它涉及人與社會整體關系的有機協調。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發展,是個人與社會關系的時代性(時間歷時性)與社會發展規律性(空間秩序性)的演變和協調過程。以手工業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運用倫理法則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構建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天人關系”;以蒸汽磨為主的工業社會,運用理性法則協調人與社會的關系,構建的是個人與社會的“契約關系”;以素質生產力創新發展的知識經濟社會,遵循實踐法則構建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服務關系”,努力探索個體實踐規律與社會運行規律有序協調問題。作為社會,一方面承載著社群、政府、產業、文明的運行秩序,同時要為廣大生產者,提供價值信念——文化、樹立社會責任——政治、培育價值創造——經濟、遵守社會規范——法律和維護公平正義的公共服務平臺。
如果說,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是知識經濟發展的根本和基礎,那么,全面深化改革與提高社會整體服務能級,就是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升的有力支撐與保證。當一個社會的文化建構、政府職能、經濟模式和文明規范具有變革的一致性時,社會的發展就會出現協調景象,其發展的勢能就會無比強大。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弗洛姆指出:“只有當經濟、社會政治以及文化領域同時發生變革之時,社會才會進步。”
建立發揮人才創造性的企業制度
在管理學意義上,人才是一種特殊資源,它具有獨創性與可持續性的資源特質。為此,既不能像土地資源那樣進行整齊劃一或分割去利用,也不能像技術資源那樣進行模塊化的復制,而是根據時代發展要求,探索建立充分發揮人才潛力和創造性的先進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經歷了以“經濟人”假設為基礎和前提的物本管理、到以“社會人”假設為基礎和前提的人本管理、向以“能力人”假設為基礎和前提的能本管理的不同階段(歷時性)與管理方式(秩序性)的發展過程。上述三代企業管理理念側重點盡管有所不同,但共同指向是以創造物質產品為其唯一目的。通俗地講,就是讓一棵企業之樹,結出一個“產品”之果。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制度,應緊密結合知識經濟特征,對企業發展理念與管理進行創新,這就是“全面人”與素質管理。因為人的實踐活動是創造價值的唯一途徑,而實踐主體的每一個活動要素——知識結構(價值基礎)、專業技能(價值能力)、職業道德(價值規范)、創新能力(價值成果),對于素質生產力而言,都是價值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其中任何一個要素受到損害或缺失,都會影響或損害價值鏈的整體運作及價值的產生。筆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對我國百年新聞經典作品與從業者綜合素質發展的研究表明,凡是經典作品,其作者綜合素質也是優秀的。要“物善”,必先“我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就是使一棵企業之樹,結出兩個果子——“人品與產品”,即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卓越產品創造有機統一。因此,在構建綜合素質理論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評價制度和激勵機制,培養大批有知識、精技能、尚責任、能創新的知識經濟生產者,這不僅是推動知識經濟創新發展的根本要求,更是社會主義制度和以人為本先進文化的具體體現。
加強自然生態立法,建美麗家園
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家園,生態環境關乎人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在農業時代,遵循以土地開發為主的順天而耕、依時而種的農耕經濟,產生了“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生存理念;工業經濟時代,隨著生產技術發展和人的物質欲望擴張,出現了“天人分離”與開發自然、甚至違背自然規律,導致自然生態受到破壞和生態環境污染,給人類生存帶來極大的危害;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在創造物質文明過程中,必須樹立與自然“和諧共生”與養育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從法律層面,加大對水、土、氣、物等的保護與科學規劃,使之水質純凈、土地綠化、空氣清潔、空間布局合理,建設和諧、寧靜、美麗的宜居城市。綜上,讓人才資源之水、沿著社會改革之渠、流進產業發展之田、結出文明創新之果。
在人類社會處在新的時空經緯線上重要發展時刻,縱觀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戰略研究,勇于開拓創新,努力探索一條具有知識經濟時代特征、以人為本中國特色、創新發展上海特點的卓越全球城市發展道路,引領時代的未來!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創新 知識經濟 實踐 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