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智庫 智庫

關于構建“南京學” 推動南京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2019年11月20日 18:31 | 來源: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分享到: 

地方學是20世紀60年代產生于西方的一門新興學科,20世紀末傳入我國。 進入 21世紀,北京、西安、洛陽、上海、泉州等城市紛紛開展地方學研究,我國的地方學呈現方興未艾的趨勢。本文就構建一門以南京為研究對象的地方學——“南京學”,推動南京文化高質量發展作一探討。

一、 構建“南京學”的意義

地方學,“是對特定地域空間內的生態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結構、文化傳統與文化現象等諸方面進行綜合研究的學問。地方文化研究是地方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進程中,開展以南京為對象的地方學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一方面,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頒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背景下,以家國情懷和全球視野為基點,創立一門獨立的地方學——“南京學”學科體系,聚合各界力量,整合學術資源,提升南京文化的研究高度,拓展南京文化的研究廣度,加大南京文化的研究深度,既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南京篇章的現實需要,也可以激發全體市民對本地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一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符合這座城市特色的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發展理論來指導。“南京學”作為地方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它以“立足南京、研究南京、服務南京”為宗旨,通過對地方問題的多方面研究,提煉地方特色,揭示地方發展規律,為當下的南京構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 發展戰略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決策參考。

二、 “ 南京學”的內涵和外延

“ 南京學” 是以1949年之前的南京為中心,研究其自然、人文和社會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涉及地理、地質、氣候、動植物、文學、歷史、哲學、藝術、政治、經濟、法律、社會、人類、民族、宗教、民俗、科技、語言、建筑和文獻等多個領域。 旨在推動以南京文化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整理、傳承、弘揚和發展,提升南京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和智力支持。“南京學”的研究范圍,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自然科學。包括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等基礎科學和醫學、農學、氣象學、材料學等應用科學,是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主要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 就南京而言,著重研究南京的生態環境,如地理、地質、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因素對南京建都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它關注的焦點是,為什么南京會成為江南第一古都和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

2、 人文科學(學科)。包括文學、歷史學、哲學及其基礎學科美學、邏輯學、宗教學、倫理學、文獻學、考古學等,是指以人類文化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科學。主要通過研究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精神文化,以揭示人類社會文化領域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就南京而言,著重研究歷史人物在南京的精神活動,以及南京建城 2500年來的精神文明成果。它關注的焦點是,南京在歷史上曾經貢獻給中國乃至世界的精神文明成果,以及南京在中華民族精神家園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3、 社會科學。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法學、人類學、社會學等,是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的科學。 主要研究并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就南京而言,著重研究南京的歷史發展規律及其與中國歷史發展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系。 它關注的焦點是,南京的興衰起伏為什么與北方古都時而同頻共振,時而背道而馳。

三、 創立“ 南京學” 的基礎

“南京學”作為客觀存在的一門學科,應該說,從公元前472年南京建城之日起就已經開始萌芽。 時至今日,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地方學科條件已經成熟。 具體說來,今天我們創立“南京學”,有以下幾個良好基礎。

1、 深厚的文化底蘊

南京占據了長江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環山、一面阻水的自然環境無疑是古代帝王定都的首選之地。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治家諸葛亮稱:“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南京擁有連綿的青山,逶迤的秀水,蜿蜒的古城,豐茂的林木,任何一景都足以令人陶醉。如果說,“山水城林”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使南京擁有了無限魅力的話,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則鑄就了南京這座古都的不朽靈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南京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寶藏,既包括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遺址、湖熟文化遺存、南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 孝陵、明城墻、龍江寶船廠遺址、中山陵、總統府等物質文化遺產,又包括書法繪畫、詩詞歌賦、戲劇小說以及南京云錦織造工藝、金陵刻經技藝、秦淮燈彩扎制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包括《昭明文選》《文心雕龍》《永樂大典》等文獻典籍類記憶遺產。

2、 集聚的名人群體

南京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整個中華文化中獨具魅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地域文化本身的濃厚底蘊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這一片土地上孕育產生過在歷史上享有突出聲望、做出過突出貢獻、令后人無限欽仰的杰出人物。清代文人余懷《板橋雜記》中贊美南京:“衣冠文物,勝于江南;文采風流,甲于海內。”

孫權、朱元璋、孫中山這樣的開國偉人自不必說,他們的文韜武略,豐功偉績,彪炳千秋;一代名將謝玄、岳飛、韓世忠、徐達、鄧廷楨、徐紹禎,氣吞山河,力挽狂瀾,戰功赫赫;一代名臣范蠡、諸葛亮、王導、謝安、王安石、劉基、曾國藩,勵精圖治,運籌帷幄,富國強兵,他們共同為南京乃至中華民族的和平發展與輝煌榮光奠定基石。歷朝歷代,南京這塊沃土人文薈萃,群星璀璨,既有謝靈運、謝朓、鮑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煜、周邦彥、李清照、辛棄南第一古都和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

3、 雄厚的學術團隊

南京是中國四大科教中心之一,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曉莊學院等著名高校,這些高校在各自領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有關南京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和團體門類齊全,綜合性的有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城市文化研究會、南京古都學會、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南京歷史學會等;斷代史方面的包括江蘇省六朝文化研究會、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會、南京六朝文化研究會、南唐文化研究院、南京明文化研究會、南京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南京中華民國史研究會等;專門性的有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南京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會、南京鐘山文化研究會、南京大學南京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世界文化遺產中心、南京城墻研究會等。這些高校、科研院所和學術團體,匯集了一批科研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研究力量,許多研究工作在全國處于學界領先地位。

4、 豐碩的成果積淀

古往今來,南京獨特的山川形勝和豐厚的歷史底蘊,給世人提供了不竭的創作靈感和源泉。在南京誕生或以南京為主題的詩詞歌賦比比皆是。創作者不僅有才子佳人,更有帝王將相和外來使節。詩詞歌賦的門類眾多,既有樂府詩、游仙詩、邊塞詩,也有山水詩、宮體詩、懷古詩以及各類辭賦,其中流傳下來的大多是經典之作,南京因此有“詩國”之稱。

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給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留下了一批又一批不朽的文化遺產。文學方面,既有《世說新語》《昭明文選》《桃花扇》《儒林外史》《紅樓夢》之類的巔峰之作,又有《文心雕龍》《詩品》之類的經典文藝理論和批評著作。史學方面,既有記錄國家歷史全景的《后漢書》《宋書》《南齊書》《元史》《永樂大典》,又有專注于南京地方歷史全貌的《建康實錄》《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洪武京城圖志》《首都志》《金陵古跡圖考》。書畫方面,既有《古畫品錄》《續畫品》之類的理論著作,又有《芥子園畫譜》《十竹齋書畫譜》之類 的入門教材。宗教方面,既有不朽的佛教和道教典籍《抱樸子》《佛國記》《弘明集》《高僧傳》《永樂南藏》《金陵梵剎志》,又有重要的伊斯蘭教文獻《天方典禮》《天方性理》《天方至 圣實錄》。科技醫藥等領域,既有《本草經集注》《本草綱目》之類的醫藥學名著,又有《首都計劃》《科學的南京》之類的科技規劃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后,有關南京的學術研究呈現井噴的態勢,出版的研究成果可粗分為以下四大類。一是文獻古籍類,如《金陵全書》、“ 南京稀見文獻叢刊” 等;二是辭典圖錄類,如《南京詞典》《南京大百科全書》《南京大屠殺辭典》《中國南京云錦》

《南京百年風云》《南京歷代風華》《南京當代風采》等;三是學術研究類,如《南京通史》《南 京通志》《南京園林志》《南京水利志》《南京明清建筑》《南京民國建筑》《南京歷代運河》,以及 “六朝文化叢書”“十朝故都文化叢書”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與文獻系列叢書” 等;四是大眾普及類,如《朱元璋傳》、蔣贊初《南京史話》、“可愛的南京叢書”“文化南京叢書”“ 我愛南京叢書”“品讀南京叢書”“南京地標叢書”《南京的水》等。

由上可見,創立“ 南京學” 學科體系的內在條件和外部環境已經成熟。

四、 “南京學”研究的三個維度

針對擁有近2500年建城史的南京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歷史上的獨特政治地位和積淀下來的豐厚文化資源,我們開展“南京學”研究,須以歷史為軸線,從地理、政治和文化三個維度著手,方能在現有研究基礎上達到進一步升華。

1、 地理維度

從全國視角來看,南京地處我國東南地區,位于長江下游中部。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使得南京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脫穎而出,成為江南城市的杰出代表。

歷史上的南京,地域范圍變動不居。范圍最大的時期是漢末至唐朝初年,南京作為揚州刺史治所所在地,管轄范圍涵蓋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上海和福建等省;管轄 范圍最小的時候是楚國金陵邑、秦漢秣陵縣以及唐代歸化縣、金陵縣、白下縣、江寧縣、上元縣,南京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建制,堪稱彈丸之地。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最終形成今天跨江而居的南京,其地域范圍涵蓋了玄武區、鼓樓區、秦淮區、建鄴區、浦口區、六合區、棲霞區、雨花臺區、江寧區、溧水區、高淳區和江北新區12個市轄區,總面積 6587 02 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北緯31°14′—32°37′,東經118°22′—119°14′,北接遼闊的江淮平原,東連富饒的長江三角洲。

南京歷史上地域范圍的盈縮變遷,造就了南京既不因循守舊而又隨遇而安、既不畫地為牢而又順勢而為的個性。

南京在我國的區位,使它成為海派文化與內陸文化、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運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交匯點,不同的文化在這里碰撞激蕩,造就了南京開放創新、包容并蓄的特質。

從地理維度考察南京,我們必須具有全球視野,中國視角,以今天的南京主城區為核心,以南京市域范圍為重點,兼顧歷史時期的南京轄境和今天的江南地域變遷。

2、 政治維度

據史念海先生統計,南京作為古都,前后定都時間共計450年,僅次于西安(1077年)、北京(903年)、洛陽(885年),名列中國古都排行榜的第四位。

南京作為都城,政治在其發展過程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學學者瑪麗露絲·科勒曼在其所著《南京地方政治:1927—1937》一書中寫道:“ 政治……多少世紀以來都是南京的主要‘產業’,是南京的悲哀。它的主要產品有圍城、屠殺、劫掠、戰火和殘墟……這一點其他任何城市都無法比擬。”在南京近2500年的建城史中,孫吳、東晉、劉宋、蕭齊、梁、陳,先后以建康( 孫吳時期稱建業,東晉南朝稱建康。今南京)為都,史稱“六朝”,此后, 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相繼在南京定都。在定都南京的十個王朝和政權中,六朝、南唐和太平天國屬于地區性的政權,明朝和民國屬于全國性的政權。

六朝、南唐和太平天國雖然同為地區性政權,但是,它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截然不同。

傳統觀念上,六朝是一個偏安王朝、短命王朝,或者用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的觀點來說是一個漢人在江南建立的“ 流亡政府”。 正因為是漢人建立的政權,所以在當時就被看作是華夏正統。《宋書·武三王傳》云:“ 高祖( 指東晉大將劉裕) 將還,三秦父老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矣。始睹衣冠,方仰圣澤。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咸陽宮殿數千間,是公家屋宅,舍此而欲何之?’”隋滅陳后,隋文帝楊堅愛聽“南朝舊樂”,稱其為“ 華夏正聲”《隋書·音樂志》。南宋李燾《六朝通鑒博議》指出:“ 若夫東晉、宋、齊、梁、陳之君,雖居江南,中國也;五胡、元魏,雖處神州,夷狄也,其事又與孫、曹不同。”六朝都城建康作為中華正朔所在,其興衰起伏,直接關系到中華文明的盛衰。 因此,確切地說,六朝是一個繼漢開唐、存亡續絕的時代,是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

南唐作為五代十國之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偏安王朝。南唐政權以江寧(今南京) 為中心,前后統治江淮地區將近40年之久。南唐全盛時期的地域包括江蘇、安徽淮河以南、江西、湖南、湖北東部、福建,也就是說,我國中南部最富庶的地區大多屬于南唐國。在五代十國這樣一個分裂動亂的時代,南唐的存在時間超過五代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也是十國中存在時間比較長久的一個國家。 它不僅是我國南方地區的一個重要的地區性政權,而且是這一時期我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唐政權對于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樣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太平天國農民政權,自清朝咸豐三年(1853) 定都天京(今南京),至同治三年(1864) 天京淪陷,宣告失敗,與清政府分庭抗禮達11年之久。太平天國軍力曾經發展到數百萬之眾,勢力遍及18省,攻克了600多座城鎮。太平天國農民政權極大地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明朝和中華民國是我國歷史上定都南京的兩個統一政權,與上述地區性政權相比,政治上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將應天府改稱南京,并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這是南京也是江南地區第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時間達54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以“天子守國門”為由,遷都北京,此后200余年間,南京成為留都,又稱南都、陪都,但府部猶存,仍然是南方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明朝276年間,南京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政治符號、經濟符號、文化符號。 據統計,在洪武朝的31年間,明朝政府先后30次派使節對周邊12個國家進行訪問,有17個國家的使節先后135次訪問中國;永樂年間,有60個國家的使節先后245 次訪問中國。 明代南京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既深且遠。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南京在日本就是中國的代名詞,“ 南京町”成為“中華街”的代名詞。

民國南京載浮載沉,既飽受戰火的侵擾和蹂躪,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和奇跡,可謂集輝煌榮耀與酸楚淚水于一身,融動亂紛擾與典雅安寧于一體。其中,1912年1月1日—4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結束了我國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創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中華民國,頒布了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從此,“皇帝” 一詞成為歷史的陳跡。孫中山在短短三個月的任職期間,在南京親自發布了大量的通告,下令廢除了許多封建陋習,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男人留辮子、女人裹小腳的惡習得到根本改觀;老爺、大人、奴才、小人等反映人身依附關系和社會等級制度的詞語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流行數千年的跪拜禮也被鞠躬禮所取代;長袍馬褂向中山裝、西裝等多元化服裝過渡。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南京時隔15年后再一次成為民國的首都。為了鞏固國民黨的統治地位,提升首都南京的影響力,當時在全國各省都有以“南京”命名的街道。1931—1945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也改變了南京的發展進程。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使得民國首都南京成為中國人的屈辱之地。經過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 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大禮堂舉行,日軍在南京簽訂城下之盟,南京成為英雄之城、勝利之都。

南京不僅僅是作為都城而存在,在非建都的2000多年里,南京因其“ 江南佳麗地”的獨特江山形勝,或為王侯封國,或為帝國陪都,或為龍興之地,或為封疆大吏的治所,如秦漢秣 陵縣、北宋江寧府、南宋建康府、元代集慶路、清代江寧府等,均是江南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南宋張耒《懷金陵》中的“芰荷聲里孤舟雨,臥入江南第一州”,可謂對南京“非都”時期地位的真實寫照。

南京無論是在定都的450年,還是“非都”的2000余年,在歷史上的緊要關頭,每每首當其沖,忍辱負重,挺身而出。尤其是 1840—1949年近百年來,南京作為東南地區乃至全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在內戰不休和外敵入侵時,飽受戰火的蹂躪,搶劫、強奸、屠城、廢墟乃至城下之盟在這座城市屢屢上演。 最顯著的事例,一是 1842 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下關江面與英軍簽訂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是1937年侵華日軍在南京制造的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30萬無辜同胞被日軍殺害。 余秋雨《五城記》寫道:“歷代古都多得很,哪像南京,直到現代還一會兒被外寇血洗全城,一會兒在炮火中作歷史性永訣,一次次搞得地覆天翻?”我們同時也不應該忘記,南京更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最典型的事例,一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建立民國,結束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二是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蔣家王朝的覆滅和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從政治維度考察南京,我們可以發現,自古至今,南京與中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南京興,則中國興;南京衰,則中國衰。縱觀中國歷史,南京在中華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堅忍不拔,忍辱負重,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難所,荷載起救亡圖存、傳薪播火的重任,從而使中華文明綿延不絕。 南京以其自身扮演的獨特角色,為中華民族譜寫了輝煌壯麗的篇章。

今天,我們開展“ 南京學” 研究,就是要充分認識到南京在政治上興衰起伏的內因,及其對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乃至發展高度、深度、廣度和厚度的影響。

3、 文化維度

城市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美國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 在《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文第二版序”中寫道:“貯存文化、流傳文化和創造文化,這大約就是城市的三個基本使命了。”南京通江達海、南北交匯,各種文化在這里交流、交融和交鋒。不同的時代,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南京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南京在十朝建都的450年左右時間里(除了太平天國政權定都南京11年外),因其“金陵帝王州”的至高無上地位,引領時尚,指點江山,海納百川,創新發展,義不容辭地承載起積累文化、傳播文化、創造文化的重任,責無旁貸地成為中華文明的中心。

六朝320余年,盡管是地區性政權,然而在歷史的大動蕩時期,義無反顧地承載起傳薪播火、救亡圖存的角色,都城建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心。六朝的文學、藝術、史學、宗教、科技超邁前人,獨領風騷,第一次使南方地區成為中國文化的高原,涌現了《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后漢書》《宋書》《弘明集》《昭明文選》以及“ 竹林七賢和榮啟期” 磚拼壁畫等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制訂了作文(《文心雕龍》)、寫詩(《詩品》)、繪畫(《畫品)》等一個又一個 國家標準。 范文瀾先生稱:“軍事上是北朝戰勝南朝,文化上卻是南朝戰勝北朝。”

南唐立都江寧(今南京)頭尾40年,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地區的一個重要國家,政治上無足稱道,但是,文化上可圈可點。 國學大師錢穆稱贊南唐文物“尤為一時之冠”。其詩詞書畫獨步天下,開創了一代文學之風。詩詞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造詣最深,李煜被稱為“ 千古詞帝”。王國維曾評價其詞道:“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南唐書畫則以宮廷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王齊翰《勘書圖》等享有盛名。在五代十國紛爭中,南唐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

明朝時期,南京第一次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在定都南京的54年,南京文化的成就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樹立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級的標桿。我國古代輯錄最為廣博、內容最為豐富的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就是在南京編纂的。全書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書中保存了中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8000余種,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 300年后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就是直接受到《永樂大典》的影響。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明代南京的城市建設和陵墓營造對同時代及清代城市建設和陵墓營造的影響。 明朝南京城由內到外的四重城墻構造,不僅體現了南京至高無上的國都地位,而且在中外都城建設史上也是一個創舉。南京明城墻不僅成為全國城墻的典范,而且南京明故宮也成為北京紫禁城的藍本。明孝陵陵寢制度承前啟后,獨創新規,為以后500多年的明清兩代帝陵所沿用,在中國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2003年7月3日,明孝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民國38年,南京作為首都歷時22年,其中1927—1937是其黃金時代,俗稱“ 黃金十年”。民國時期的南京文化,主要亮點體現在城市規劃、科技教育等方面。 其中,為將首都南京打造成世界上一流大都市,聘請美國建筑師墨菲和古力治編制的《首都計劃》,使南京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運用西方都市的現代功能、技術,采樣棋盤街和放射狀規劃模式,進行分區規劃的城市。這一時期,南京涌現出了一批現代化的科研機構和院校,如中央研究院、紫金山天文臺、北極閣氣象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大學、中央醫院,同時在南京城內,興建了大量的民國建筑,它們無不深深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除了上述六朝、南唐、明初和民國定都南京,接二連三地創造南京文化的輝煌之外,在清代200余年間,南京文化在守正中再創輝煌。 李漁《笠翁傳奇十種》、孔尚任《桃花扇》、王概等《芥子園畫譜》、袁枚《隨園詩話》、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等,堪稱南京傳世名著乃至中華文化寶庫中的杰作。 以龔賢為代表的“ 金陵八家” 的繪畫作品名聞遐邇。譚嗣同在南京撰寫的《仁學》,被鄒容稱為“ 維新運動的《圣經》”。 楊仁山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搜集中國失傳的佛典經疏300 多種,擇要刻印了3000多卷,使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等重要佛教宗派的教義重新昌明。洋務運動時期,“西學東漸”以模仿西方兵工及學習科技文化為特征,在南京創辦了金陵機器制造局等兵工企業,并興辦了江南水師學堂、陸師學堂等軍事學堂,促進了我國軍事文化的近代化進程。 維新變法時期至清末,南京的西學東漸以大量輸入法律、政治等人文科學,改革文化教育制度為特征,興辦了金陵大學堂、金陵女子大學等培養新式人才的教會學校。

從文化維度考察南京,我們可以發現,南京文化文脈悠長,綿延不絕。 南京文化屢次成為中國文化的高原,涌現出一座又一座文化高峰,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傳世名著,開創了文學、藝術、史學、宗教、科技、教育多方面的先河。

今天,我們開展“南京學”研究,就是要深入挖掘南京文化作為“天下文樞”的特殊地位和價值,全面闡述南京文化所蘊含的中華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進而發揚光大。

五、 開展“南京學”研究的具體舉措

“南京學”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整合社會各界力量,持之以恒,方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1、 建立“南京學”研究院

研究院可以由政府部門牽頭成立,也可以依托南京地區的某個高校設立。 構成人員應當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方面的專家學者,不僅要有國內的知名學者,而且還要吸納國外的學者參加。研究院要有固定的編制、固定的人員、固定的經費、固定的辦公地點,研究院統籌指導南京學研究工作,整合資源和力量制訂新時代南京學研究規劃,組織實施重點重大項目。只有設立獨立的研究院,有計劃地組織多學科、多部門、跨地區、跨領域、跨國界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才能真正做到從全球化視野中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南京學”,推動南京文化的研究向更深層次、更高高度、更廣范圍拓展。

2、 成立中國地方學研究聯盟

“南京學”研究不僅要有家國情懷,更要有全球視野。為了借鑒國內外相關城市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經驗,加強國內外城市間的學術交流互鑒,可以考慮牽頭成立中國地方學研究聯盟,將國內已經開展或正在開展地方學研究的相關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陽、上海、杭州、 溫州、延安,以及國外的相關城市,如漢城、倫敦、羅馬等聯合起來,定期舉行全方位的深度 交流合作。

3、 設立“南京學”專家智庫

開展“南京學”研究,專家智庫必不可少。我們要廣泛發動社會各界造詣深厚、學有專長、國內外有影響、理論與實踐方面成績突出的專家學者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并建立專家智庫,為“南京學”研究提供人才儲備和智力支持。

4、 舉辦“南京學”學術研討會

“南京學”研究要在全國叫得響,在全球站得住,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持久的影響力,舉辦國際、國內大型學術研討會無疑是最佳選擇。南京每年可以組織一場大型的“南京學”國際或國內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共同就“南京學”的研究進行研討。此外,還可以舉辦講座、座談會、學術沙龍等。

5、 出版“南京學”研究書刊

“南京學 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全媒體的宣傳推廣是必然的選擇。傳統媒介方面,創辦《南京學集刊》,作為這一領域的核心期刊,刊登相關論文、信息,從不定期出版過渡到定期出版。 同時,策劃出版“南京學”系列叢書,整理前人成果,匯集學界現有研究成果,分成自然、社會和人文三大系列,予以出版。 新媒體方面,設立“南京學”網站,開通“南京學”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適時將相關信息發布傳播出去。

6、 建立“南京學”數據庫

對現有與南京有關的方志、史料、文獻、檔案以及當代學界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數字化,建立起“南京學”數據庫,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一個“南京學”的研究平臺。

7、 培植“南京學”研究人才

多年來,從事南京文化研究的人員一直比較少,有后繼乏人之虞。就目前從事南京文化的研究人員來看,從事微觀研究的學者較多,從事宏觀研究的學者較少;從事專門學科研究的較多,從事中外比較研究的較少;從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者較多,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學者較少。“南京學”作為一門剛剛誕生的學科,培養后備人才迫在眉睫。一方面,我們要制訂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計劃,從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一批學有專攻并有志于從事“南京學”研究的人才;另一方面,每年就“南京學”研究方向面向全社會發布研究課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培植和網羅國內外學者從事“南京學”研究,從經費上給予保障,從而更好地推動“南京學”研究的持續開展。

8、 設立“南京學”研究基金

“南京學”研究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政府部門的扶持固然必不可少,但是,光是依賴政府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運用產業思維,動員社會資本,來共同推動“南京學”研究的持續不斷開展。

總之,在全球化視野下,在建設“強富美高”新南京的進程中,有計劃、分步驟地開展“南京學”研究,對于我們全面、系統、深入整理研究金陵文脈,傳承弘揚南京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富有家國情懷的公民,講好中國故事中的南京篇章,推動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學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借鑒意義。(課題組負責人:盧海鳴,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南京出版社社長,南京城市文化研究會會長)

來源:本文為“ 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 《南京優秀歷史文化傳承與弘揚研究》(18 CB11)成果)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