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柞水縣“三比一提升” 奏響脫貧奔小康的時代強音

2019年09月25日 16:17 | 來源:陜西日報
分享到: 

本報記者 屈荔鵬

9月的柞水,涼風習習,秋雨綿綿。可是全縣上下在開展“比責任落實、比盡銳出戰、比精準舉措,提升脫貧質量”的“三比一提升”行動中,“比學趕超”的氛圍卻愈發濃厚。唱響決戰“三部曲”、眾志成城“摘窮帽”、攻堅克難“拔窮根”已經成為脫貧決戰時期16萬柞水人民最為豪邁的誓言。

責任落實

奏響“定責問效”奮進曲

“責任落實是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是推動年度脫貧任務全面高質量完成的關鍵和基礎。要在壓緊壓實脫貧攻堅主體責任上下功夫,通過層層傳導壓力,推動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局面,確保全縣今年整體脫貧摘帽。”9月9日,在全縣開展脫貧攻堅“三比一提升”行動部署會上,柞水縣委書記陳璇堅定地說。

柞水縣全面壓實“三級書記”抓脫貧的政治責任,強化脫貧攻堅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壓實壓牢部門、鎮(街道)、村組的具體責任和各幫扶人的幫扶責任,形成了縣委縣政府領導主抓、人大監督、政協評估和常委包片、副縣長“管條”,共同協作的工作機制。此外,柞水縣還將全縣按鎮(街道)劃分為9個戰區,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和7名縣委常委擔任指揮長,20多名副縣級領導和各鎮(街道)負責人擔任副指揮長,與各戰區及行業部門簽訂軍令狀,全面壓實各級責任。

與此同時,柞水縣從行業部門抽調38名業務骨干,組成9個尖刀班,一對一下沉到9個鎮(街道),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577”脫貧標準,拉網式發現問題、嚴標準查漏補缺、全鏈條推進落實、零容忍追責問責,真正以動真碰硬的工作作風倒逼工作高質量落實;同時,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監督職能,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牽頭成立兩個高規格督查組,對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常態化督查暗訪,現場簽發督查交辦單,跟蹤督辦、限期整改,倒逼各鎮(街道)、各部門提升工作質量、加快工作節奏。

駐村擔任下梁鎮四新村第一書記已經3年的干部王力,在談到脫貧攻堅工作時十分嚴肅地說:“縣上主要領導幾乎每天都會下鄉檢查指導脫貧攻堅工作,尖刀班也經常不定期地進村入戶明察暗訪查找工作上的不足,所以,我們駐村工作隊隊員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壓力,不敢有絲毫懈怠。”

壓力產生動力,動力換來戰斗力。通過責任的夯實,柞水做到“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手里有任務”,推動了各項工作往實里走、往精里走、往優里走。

盡銳出戰

奏響“結親幫扶”同心曲

扶貧干部工作實不實,關系著國家扶貧政策能否落實,關系著群眾的切身利益。

9月16日一大早,柞水縣營盤鎮龍潭村第一書記王禮鵬接到一個急促的電話,電話那頭,貧困群眾宋開詳焦急地告訴他自家屋后出現滑坡,隨時會發生危險。掛斷電話,王禮鵬立即組織群眾趕往受災現場,經過半天的努力,最終排除了險情。像王禮鵬一樣,幫扶干部幫助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的場景每天都在柞水上演。

在貧困群眾眼中,駐村幫扶干部既是解憂解困的“貼心人”,又是產業致富的“引航人”。

龍潭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是一個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邊遠貧困村,走出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產業發展之路是王禮鵬擔任第一書記后的頭等大事。

為實現村民的快速穩定增收,王禮鵬與村“四支隊伍”一起多次召開研判會,逐戶研判每戶短中長期產業發展計劃,鼓勵在家有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產業。目前,龍潭村先后盤活閑置土地150畝,建成集藥材種植、香菇栽培、蜜蜂養殖為一體的沙溝產業園,全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了產業全覆蓋。此外,沙溝產業園還同26戶貧困戶簽訂務工合同,解決了26名貧困群眾的就業崗位,貧困群眾實現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如何筑牢脫貧攻堅戰斗堡壘?柞水縣堅持選育并舉、管用結合的方針,整合“四支隊伍”力量,發揮 “四支隊伍”作用,確保選得準、配得硬、下得去、干得好。

該縣選派47名科級及以上干部和32名優秀年輕干部,到79個村(社區)擔任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將233名素質過硬、作風扎實的干部選派到脫貧攻堅一線,強化了脫貧攻堅駐村力量;健全完善《“四支隊伍”管理考核辦法》,制定出臺了《駐村工作十條紀律》、《六項制度》和《關愛激勵脫貧攻堅一線干部十項措施》,激勵干部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履職盡責、擔當作為。

精準舉措

奏響“扶貧實效”主題曲

只有開準“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

2015年,曹坪鎮馬房灣村村民朱立印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當看到村里和自己年紀相仿的村民要么外出務工,要么發展產業,日子越過越紅火時,他總是唉聲嘆氣:“我身體有殘疾,打工沒人要,很多活也干不成,想做點小生意,既沒本錢,又沒技術,真是難啊!”

2017年,為了壯大產業,促進貧困群眾增收,馬房灣村大力發展木耳種植產業。在此過程中,針對村里部分貧困群眾缺乏前期啟動資金的難題,馬房灣村創新推行了“借袋還耳”和“借棚還耳”的發展模式,由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與企業簽訂合同,貧困戶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借袋還耳”協議,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貧困群眾免費提供木耳菌袋,并幫他們種植大棚。每季木耳采摘結束后,貧困戶將成品木耳上交村上統一銷售,村集體經濟組織扣除借袋成本后,再將錢返還貧困群眾。這樣一來,貧困群眾不用出資金就能參與木耳產業發展。

今年,借助“雙借雙還”的模式,朱立印成功種植掛袋木耳21280袋。談起如今的生活,他憨厚而又自信地笑著說:“現在不用自己投錢就能做事。在家門口種木耳,不用出大力,菌包下地和采摘的時候請兩個人幫忙,技術員和扶貧干部還經常上門指導種植方法。除去成本外,我種植木耳一年毛收入就有25500多元,今年肯定能脫貧!”

目前,柞水縣800多戶貧困戶通過“借袋還耳”方式栽植木耳400萬袋,預計年底可實現戶均增收2000元;230戶群眾通過“借棚還耳”方式承包木耳大棚,預計年底可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

據了解,該縣在創新推行“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借苗還藥”模式的同時,還創新“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和“六型聯結、三七分配”機制,針對貧困群眾不同情況,推出三資股份、租賃分包、產業領養、勞務用工、產品訂單、開展服務“六大增收套餐”,將收益的70%用于貧困戶分紅、30%作為村集體資產,實現了貧困群眾和經營主體聯股聯利聯心。

關鍵詞:柞水縣“三比一提升” 奏響脫貧奔小康的時代強音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