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要聞 精準要聞

人民日報再談脫貧攻堅:如何破解農產品商品率低難題

2019年07月15日 08:30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行

人民日報再談脫貧攻堅:如何破解農產品商品率低難題

本報記者  高云才  喻思南  申少鐵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的關鍵階段,我們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當前,全國剩下的貧困人口尚有1600多萬人,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這些人的脫貧工作,是難啃的硬骨頭。那么,攻堅“堅”在何處,如何去攻?本報推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行”系列報道,講述一個個生動鮮活的故事,對破解各種難題進行深入思考。

極目遠眺,黃土高原千溝萬壑,一直綿延到視野的盡頭。北赤村就位于陜西宜川縣云巖鎮的旱塬上。

村子254戶858口人,地處偏遠、崖陡溝深,山地貧瘠與山民貧困相伴而生,2014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30%。

“那時候,住著土窯洞、土坯房,一下大雨就膽戰心驚睡不著覺。”回憶起往昔的情景,村委會主任安文忠連連搖頭。

當然,這都是老黃歷了。如今的北赤村變了:旱塬上果園一個連一個,蘋果掛滿枝頭,敞亮的磚瓦房一排連著一排。是什么促成了北赤村的巨變?同樣是種蘋果,一條延長的產業鏈讓蘋果身價翻了“筋斗”,村里人的光景越來越好。

好資源為何沒能鼓起錢袋子?

走進北赤村果園,幾位村民正拉出水管,忙著給果樹澆水。“今年雨水少,我們自己澆!”村民李群剛對記者說。

蘋果是北赤村的“鐵桿莊稼”。全村耕地3164畝,蘋果就種了1880畝,人均兩畝多果園。可滿坡蘋果樹,卻曾一度使村里人愁腸百結。

“種了10多年,也沒種出個名堂來。”李群剛為自家的果園操碎了心。“3畝蘋果是20多年前種的,果樹老化,產量低、果品差,賣不上好價錢。”守著蘋果園,過著窮日子,李群剛感到很無奈。

宜川地處蘋果優生區。安文忠說,北赤村的地種莊稼不行,但適合種蘋果,這里光照足,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產出的蘋果個頭大、顏色紅、口感脆。好資源為啥沒發展出好產業?“一家一戶種植,品種雜亂,商品率低,賣得都是‘原字號’,難以應對市場變化。”

安文忠記得,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蘋果價格一路下跌,每斤從一塊錢跌到三四毛錢,最后,成箱的蘋果擺在馬路邊,8分錢一斤都沒人要,有些村民揮淚砍了蘋果樹。

市場風險抵不住,自然災害也防不了。“澆不上水,防不了災,只能靠天吃飯。”貧困戶李社榮回憶,2015年夏天,果園遭受了雹災,“最大的冰雹有雞蛋大,好端端的蘋果砸得沒了樣,看著真心疼!”那一年,一斤蘋果只賣到五六毛錢,連本都收不回來。“你算算,一畝果園要施肥、松土、套袋、壓枝,投入都要五六千塊,一年到頭的辛苦等于白費了。”

不是沒有想法。村里人也羨慕鄰縣人種的好品種,四年就能掛果,個大質美,一斤能賣六七塊錢。“可是挖掉老樹,再換新樹,投入從哪兒來?”李群剛這樣說。

種蘋果不行就販蘋果。李社榮嘗試當過商販,北到內蒙古、南到江蘇,好多地方他都闖蕩過。去年11月,他拉了一大卡車的蘋果到江蘇賣,“路上10多天,冒著風險,一趟下來雖然沒虧本,但也沒賺幾個錢。”

北赤村怎么脫貧?“還得瞄準蘋果。”安文忠語氣肯定,“老天爺給了咱這片土地,不信它長不出‘搖錢樹’!”

新品種新技術落地,老果園煥發青春

面向市場,優化品種是第一步。

“過去只顧埋頭種地,現在要抬頭看市場,不換代不行啦!”北赤村老支書李虎堂說。政府給補貼,合作社帶動,村里的果園進入更新換代的快車道,曾經風光的“秦冠”“紅元帥”等品種逐步淘汰。

村民們看出了市場門道。李群剛幾年前改種了紅富士,如今想法又超前一步:“普通紅富士也不時髦了,‘煙富十號’全身紅、賣相好、身價高,一斤能貴一倍,俺今年就種幾畝試試。”

新技術也要跟上。扶貧工作隊牽線,把延安的果樹專家請進村,講市場、講技術。村里的8名“土專家”扎根果園,培訓課一場接著一場,水肥管理、疏花疏果、套袋著色,全程推進標準化。

實施間伐,北赤村果園里掀起一場技術革命。

“剛開始肯定想不通,好好的果樹砍了,誰不心疼!”李群剛說。技術員上門耐心講解:“果園好不好,看的是商品率。樹少了,果子質量好了,價高了,算大賬劃算。一塊地肥力就這么多,你1畝種50株果樹,透光性不好,伐掉一些樹,才能質量取勝。”

老李漸漸想通了,間伐兩年后見到成效:果樹少了,投入少了,品質好了,商品率提高到80%,一算賬,畝收入增了一倍。“看來老經驗不管用了。”現在他說起技術頭頭是道。

打好基礎,為好蘋果保駕護航。李社榮家的果園撐起了防雹網。“政府給補的錢,裝上這個網,相當于給果園戴了個安全帽,再不怕雹災了。”

一條渠道把水引到村里,1000多畝果園不再靠天吃飯。貧困戶薛李鵬感嘆:“過去一到大旱,村里人都急得到處找水,從山上肩挑車拉,也頂不上多大用。現在碰上缺水,一根‘小白龍’抽水就能解決難題。”

新品種、新技術落地,北赤村的老果園煥發生機。

過去論斤賣,如今論個賣

旱塬上長出了好蘋果,可怎么能賣上好價錢?

“靠一家一戶單打獨斗,難!村里自己上產業項目,也難!”安文忠坦言。

政策扶持,云巖鎮建起一座氣調冷庫,輻射周邊十里八鄉,讓蘋果實現了錯季上市,北赤村的果農也受了益。

“入不入庫,差別可大著呢。”村民安吉祥說,蘋果一般10月份集中上市,到春節前后價格能高幾毛到一塊錢。“冷庫保鮮期最長6個月,貧困戶存儲不花一分錢,搶個好行情,相當于多種半畝樹!”

一條現代化選果生產線,通過分級、分揀,也讓蘋果身價倍增。在鎮里的選果車間里,一個個蘋果在流水線上經過沖洗、分揀、打扮、裝箱,運往全國各地。副鎮長王濤測算,通過分級銷售,一畝蘋果能增收20%左右。

“過去論斤賣,如今論個賣,一個蘋果能賣到20塊錢!”李社榮想不到,自家的蘋果成了城里人的禮品,“過去大的小的一起賣,肯定賣不上價,哪像現在,質量指標就有30多個,不單看大小、顏色,還要看糖分、口感,差別大著呢!”

不斷拓寬新渠道。村民李和平2017年嘗試通過微信賣蘋果,少了中間環節,利潤高了一塊,去年賣了7萬多塊錢。在村外不遠的物流集散地,他隔三差五就要開著三輪車,裝著幾十箱蘋果往各地發快遞。

好蘋果還要有好商標。縣里統一推薦品牌,在全國大中城市發展蘋果直銷窗口、專賣店103個。李群剛說:“市場還是認商標,自己說得再好都沒用,比如咱這片的蘋果,打上‘塬上喜家嶺’的牌子,一斤至少貴5毛錢。”

從種蘋果到做果片果汁,產業鏈向深加工延伸

在縣城里的三物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一條蘋果脆片生產線開足馬力,只見一排排蘋果沿著傳送帶送進沖洗槽,隨著水花起舞,蘋果翻著跟頭被沖洗干凈,再送到削皮樁上,不到5秒鐘,就完成削皮、去核,切成厚度相同的蘋果片。

“一個蘋果分解開,靠加工增值,果農至少多賺三毛錢。”三物農產品公司總經理李江說,這里蘋果品質好、無污染,糖度高達15.9%,做蜜餞都不需要加蜂蜜,硬度適合深加工。除了蘋果脆片,公司還加工酵素、果脯等產品,下一步打算做附加值更高的蘋果牙膏、蘋果面膜等。“一年消化1萬噸蘋果,貧困戶的優先收購。”

有了加工企業托底,安文忠感到蘋果產業更踏實了:“深加工對果子外觀要求不高,村里每年收獲的蘋果有不少是等外果,質量不錯,賣相不好,有企業收購,收入又能提升一截。”

在市場里摸爬滾打出來的北赤村人,思路越來越開闊,要把蘋果“種出花”:還打算在蘋果里注入“文化含量”。“不光要賣蘋果,還得要‘看蘋果’。”安文忠神秘地對記者說。

鄰村的鄉村游搞得有聲有色,安文忠看著心里癢癢,他在謀劃一盤大棋:北赤村離黃河壺口風景區不遠,村里的果園也是旅游資源。“你瞧,春天,滿山遍野開滿蘋果花,城里人可以一家老小來賞花;秋天,紅彤彤蘋果掛滿枝頭,人們可以成群結伴來采摘;就是夏冬這也不會閑著,咱這兒空氣好,吃吃土味,看看坡坡嶺嶺的風景,美著呢!”

安文忠扭頭問:“你說咱這‘蘋果+旅游’的想法咋樣?”

關鍵還是要自己干起來(記者手記)

擁有優勢資源,卻不能擺脫貧困。北赤村過去面臨的這些難題,相信很多貧困山村也都遇到過。

想必北赤村解決問題的經驗,對其他地方也會有所啟發。

農產品加工程度及商品率低是我國農民收入水平落后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資料顯示,如果我國農產品加工率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農民收入水平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翻一番。

實現這一目標難嗎?其實也不難。北赤村通過優化品種、打通市場、延長產業鏈條,使困擾農民多年的增收難題迎刃而解。這中間,有政府的助推,但更多的是,農民自身蘊藏的巨大的創富潛力!

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怎么去喚醒。這一點,當地的做法確實可圈可點。

我們在為北赤村高興的同時,也想提出這么一個建議:如果你的村子依然抱著“金碗”討飯吃,何不妨學學他們的做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5日 01 版)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