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人挪了窮窩 地拔了窮根

2019年07月10日 11:03 | 作者:程煥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太陽西斜,凌亂的農家小院,散發出苞谷酒的辛辣味兒。白瓷碗第三次見底的時候,貧困戶杜玉明終于開口說:他想去縣城看看房子。

聽到這,四名搬遷動員干部中有人眼眶一濕:苦口婆心勸了兩年,記不清陪老漢喝了多少碗酒,從沒動搖過他留守的決心。這一次,轉機竟來得如此痛快!

貴州晴隆縣三寶彝族鄉,全省20個極度貧困鄉鎮之一,人口不足600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7.9%。2015年底,貴州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計劃“十三五”期間搬遷188萬人,三寶鄉被列入整體搬遷。

截至今年4月,三寶鄉九成農戶領到了縣城新居鑰匙,六成老鄉搬進了新家。搬遷工作重心從“怎么搬”向“搬后怎么辦”轉變。如何寫好整鄉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是需要攻克的另一道難題。

從舊土瓦房到精美新居——

“居住環境改變,換了種生活方式”

阿妹戚托,貴州彝族的一種傳統婚嫁舞蹈,發源于三寶鄉。在晴隆縣城近郊,一片依山而建的精美民居格外醒目,這是安置三寶鄉搬遷群眾的新家園,取名為“阿妹戚托小鎮”(見壓題照片,賀俊怡攝)。

晚飯后,歡快的音樂響起,小鎮廣場熱鬧起來:在一群穿藍色馬甲的年輕社工帶領下,老老少少盡情舞動,63歲的彝族大媽車朝美跳得最起勁兒。但若是回到一年前,剛剛搬進縣城時,她可沒這個心情……

“剛來那會,兩眼一抹黑,連門鎖都不會開,整天貓在家里不敢出門……”三寶鄉到縣城不足50公里,因大山阻隔,班車要跑兩個半小時。搬到小鎮之前,車朝美也進過幾趟縣城;對于城里的生活,她感到恐慌。

為幫助搬遷群眾早日適應新身份,小鎮成立了新市民服務中心,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務;城鎮居民享受的政策待遇,老鄉們一樣不少。縣里還抽調一批干部,以結親包保的形式,跟蹤解決大伙兒的生活問題……

清明假期,小鎮到處活躍著孩子們玩耍的身影;他們衣著干凈、言談舉止落落大方。兩年前,三寶學校率先搬到縣城,全鄉700多名中小學生,轉移到小鎮附近的寄宿制學校就讀。

“每天可以多睡兩個小時,學習狀態好多了。”上四年級前,文云每天6點起床,走一小時山路去學校;下午還要放兩小時牛。如今到縣城讀書,文云在學校吃上了熱騰騰的飯、睡上了溫暖的床,也收獲了許多新知識。

三寶鄉是一個以彝族和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鄉鎮,老百姓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搬進小鎮后,原來的生活圈子被打亂,面對陌生環境,大家也有些不適應的地方。

“從農村到縣城,居住環境改變,換了種生活方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主任廖志旭介紹說,從第一批居民搬進小鎮后,社工組織就緊隨入駐,通過組織開展文藝活動、傳統節日活動、過集體生日等形式,幫助大家重新構建熟人圈子,盡快融入城市新生活。

從土里刨食到就業謀生——

“解決就業,要引導老百姓培養職業意識”

“身體好著呢,掃地不是問題,我們也想報名……”兩位身著苗族服裝的老太太,緩緩走進新市民服務中心,各自從布兜里掏出身份證,遞到就業登記柜臺上……統計顯示:最近一周,又有50人報名應聘保潔員。

“目前共提供62個崗位,但報名人數突破200。”三寶鄉黨委副書記、新市民服務中心負責人柏楊介紹說,保潔員屬公益崗位,主要為無一技之長的中老年群眾解決生計問題。雖然工資不高,但工作相對自由輕松,大家紛紛搶著報名。

距小鎮數百米的三寶產業園,有兩家服裝廠、一家制鞋廠開業投產,各家門口都貼著招聘公告,少說也要150名工人。但到4月中旬,在三家企業上班的三寶籍員工,加起來不足20人。

“一聽說保底工資1600元,人們扭頭就走;他們只認固定工資,不理解績效薪酬。其實,技能熟悉一段時間后,每月賺3000元并不難。”盡管把招工條件已降到最低,但三寶老鄉們依然不感興趣,制鞋廠負責人陳后興對此很無奈:“老鄉們還接受不了規章制度的約束,上班時間隨意,經常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去掃地。解決就業,要引導老百姓培養職業意識。”柏楊告訴記者,在州縣相關部門幫助下,小鎮通過舉辦養殖、廚師烹飪、紡織等培訓班,幫助大家逐步提高職業技能、轉變就業觀念;同時積極對接外部資源,舉辦專場招聘會,為搬遷群眾爭取到大量靈活就業崗位。

四年前,正值壯年的唐正龍,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他去年做完手術一直在家休養,一家五口,全指望妻子每月1800元的保潔員工資和低保補助生活。3月底,剛剛放下拐杖,他就報名參加了為期半個月的就業培訓,之后進入產業園的服裝廠上班。

“就是要做給大家看,連我都能上班養家,其他人一樣可以自力更生。”坐在縫紉機前,唐正龍雙眼緊盯著手中的布料,盡管手法生疏,臉上卻透出一股子認真勁兒。

從土里刨食到就業謀生,搬出來的群眾,有人在觀望、有人在嘗試、有人在改變。目前,通過推薦就業和自主創業,小鎮搬遷新市民實現就業900余人;有勞動力家庭,基本達到一人以上穩定就業。

從零碎分散到統一流轉——

“人一搬走,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有了空間”

村民們如火如荼往外搬,一些人卻偏偏往大山里挺進……

山高、坡陡、谷深、水低,三寶鄉地處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土地破碎分散,人均耕地不足1畝,尤其是15度以下的優質耕地,人均僅0.11畝。

實施整鄉搬遷,通過土地流轉,三寶鄉可以騰出5000多畝耕地、2.5萬畝林地以及1200多畝荒山。曾經的貧瘠之地,正悄悄萌發出新的生機……

眼下正值草木繁茂、綠樹成蔭時節,楊斌卻花錢雇人去撿落葉,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堆滿了裝有樹葉的黃色編織袋。“今年要擴種1000畝天麻,到時需要覆蓋大量樹葉,得提前做好準備!”

除了天麻種植,三寶鄉還發展了林下雞養殖、生態肉牛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扶貧產業,基本覆蓋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短短兩年,各種山地特色種養殖產業,在大山深處遍地開花,也點燃了一些年輕人的創業夢……

“必須要成功,讓搬出去的鄉親們,能安安心心把土地交給我們種。”擔任村干部的楊松華不甘示弱:他和村里另外兩個年輕人,一起籌集了40多萬元,準備把已有的何首烏產業擴大到300畝。

“人一搬走,土地實現規模經營有了空間,讓老百姓在縣城住上新房子,在老家也能領到錢票子。”三寶鄉黨委副書記、副鄉長劉金松說,挪了窮窩才能拔了窮根,發展產業與易地搬遷并不矛盾,將大量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上釋放出來,才能順利向二、三產業轉移。

作為全國易地扶貧搬遷人口最多的省區,貴州提出抓好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五個體系”建設,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杜玉明選定了房子,在小鎮住了一晚,幾位老伙計邀請杜玉明到家里做客,老杜說那晚睡得特別踏實:“選個好日子,搬家那天一定要放炮仗,這可是個大喜事……”

“后半篇文章”須做好(記者手記)

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即將結束,仍剩下一部分村民還在猶豫,離開大山的庇護,生活該如何進行下去?老百姓的擔憂不無道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世世代代以土地為生,留下來總有一口飯。搬到陌生的城市,生存,又是另一套法則。

面對就業,剛剛脫離土地的老鄉們,從自主勞動到就業謀生,還需慢慢適應。轉變就業觀念、提升職業技能,絕非朝夕之功。

把人搬出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只算完成了一半,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后半篇文章”同樣任務艱巨。所幸的是,三寶鄉干部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搬遷第一天開始,后續配套工作就已經全面跟進。

辦理新市民居住證、開設13個服務窗口、舉辦就業創業培訓班……一系列舉措落地,努力保障搬遷群眾公平享有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讓他們在縣城能夠獲得均等的生存發展機會。當然,探索過程有成效也有不足,三寶的整鄉搬遷還要時間做檢驗。

編輯:曾珂

關鍵詞:人挪了窮窩 地拔了窮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