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淺探鐘山石窟:宋代邊城上的最大宗教遺存
鐘山石窟主窟佛造像
導語:筆者去過陜西歷史博物館多次,每次都被古代文明陳列展的結尾震撼,那是一座石窟的現場,大小佛像密密麻麻成直擊靈魂的排列。心中也有疑問:這是將那座石窟搬了來?直到近日,才知這是鐘山石窟主窟的復原版。而真正的石窟依然安然在陜北的子長縣。
6月末的一天,西安叁和美術館帶領著專家團隊驅車6小時到達子長,為探尋這座沉默了千年的寶藏之窟。它被學界認為“敦煌第二”,卻鮮被眾人所知。子長縣政府極重視這次文化考察,年輕的縣長和鐘山石窟文保所所長親自陪同,參觀石窟和周邊禪院,并于石窟下展開了關于鐘山石窟的學術探討與歷史追溯。
鐘山石窟外觀,塔下方便是石窟
“叁和說”團隊在萬佛巖窟前
驚艷:宋代最大的石窟大殿
在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在秀延河水依然流淌到的地方,有座山狀如倒扣之鐘,遂曰鐘山。石窟便開在半山腰,承載了內涵豐盈的歷史、藝術、和宗教內涵,1988年便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它依然是開在深山深處的蓮花,曲高和寡待知音。
史載鐘山石窟開鑿于西晉,但到宋代才開始大規模出現佛造像。據悉,經過宋元明清的不斷完善,鐘山上有石窟18座,目前發掘了五窟,其中,第三窟最驚世,因有一萬三千多佛像,被稱作萬佛巖。
我們走進去時,即刻被氣象磅礴又精妙絕倫的造像們包圍,被美吸引到屏息凝神。此窟有一萬三千多大小佛造像,大像逼真傳神、小像姿態各異,但因數量巨大藝術造詣極高,美成不可言說的傳奇。據《鐘山石窟解讀》的作者、子長縣政協主席杜建軍介紹:“鐘山石窟開鑿于宋治平四年,三號窟為石窟正殿,是寺院里的大雄寶殿。造像以簡練概括與豐富細膩的手法相結合,達到宋代石窟的最高境界和藝術水平。同時,鐘山石窟是目前發現的宋代最大的石窟大殿。”
過去世佛
現在世佛
未來世佛
三組大型佛雕像凸顯了三號窟的中心地位,他們是14尊大型立體石雕造像,主佛像是并排的橫三世佛。旅美藝術家、文物鑒定家范炳南先生看過了很多石窟大大小小的人物造像,覺得“最精美的就在這兒了”,同時他發現“這些造像都是用的油彩而不是粉彩,跟地域環境都有密切的關系。油彩是是礦物質顏料。”三號窟多數造像用的石頭材質,四壁上少量佛像用陜北本地的砂巖所造,經過風化,有不少迷糊了輪廓。故,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不足萬佛。
宋代是佛教走向民間化和世俗化的重要時間節點,故鐘山石窟的造像雖和別的石窟的大體量不同,但它的精美動人給人極強的感染力。同行的青年策展人于凱東一直接觸西方藝術教育理念,本以為這些造像離當下年輕人很遠,身置其中,卻被深深感動:“我看過一些更宏大的石窟,用一種佛法的震懾讓你迅速讓你放下身份,融入社會國家體系的哲學理論,但是在鐘山石窟里面,我感覺很強烈的卻是溫暖和感染力。也許,這正是那個時代所要傳遞的人文和撫慰。”
若仔細觀察,鐘山石窟的人物雕塑有個明顯特點便是佛像面部有陜北人形象特征,杜建軍老師介紹:“原因在于設計師和工匠多數來自陜北各地,少數來自晉蒙冀等地,他們對陜北生活非常熟悉,藝術原型多為當代人為主。但為避免雷同,他們發揮豐富想象力,塑造了多姿多態的形象。”
臺灣華嚴學會海云法師也曾到鐘山石窟參觀考察,他說,全國佛造像不乏“維納斯”,但是在鐘山石窟可以找到“阿波羅”,這里的英雄氣概也正契合了陜北的尚武傳統。
近年來,更多的專家學者來鐘山石窟考察,均為其罕見的藝術價值驚到。大家一致發現:它和敦煌石窟比,更精致玲瓏;和五臺山比,更個性分明;和龍門石窟比,保存的更完美;和云岡石窟比,更細膩。于是,它成為更值得探究的寶藏之窟。
編輯:楊嵐
關鍵詞:石窟 鐘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