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日一村 一日一村
華僑城履行央企職責助力精準扶貧:產業興起來 就業熱起來
“沒想到家門口也能掙錢。”家住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三門塘的謝老漢,曾經常年與兒子輾轉在外打工。去年,謝老漢回到老家開起了餐廳,沒有奔波苦,腰包也能鼓。
謝老漢所在的三門塘景區,是天柱縣脫貧攻堅的重點項目。近年來,在央企華僑城集團的協同幫扶下,景區逐步健全運營機制,完善了旅游服務中心、商業街、木棧道、污水處理場等配套基礎設施,游客量逐年增長。不少像謝老漢這樣的當地群眾開始返鄉,吃上了“旅游飯”。
資金投進去 品牌創出來
“幾年前,我們這里缺乏產業,許多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現在,三穗鴨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品牌越來越響,回家鄉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三穗縣養鴨傳統由來已久,當地60%農戶都是經驗豐富的養鴨人。目前,華僑城正聯合當地政府探索產業扶貧模式,一方面,貧困戶可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養殖戶”模式獲得華僑城的資金扶持,自主進行養殖,或通過流轉土地租金入股企業、合作社參與分紅,也可通過務工獲得收益;另一方面,華僑城旗下康佳集團資助當地打造三穗鴨地方品牌,利用用戶平臺擴大銷售。華僑城還推動與當地龍頭企業開展合作,通過引入戰略資源、股權投資等培育品牌、拓展銷路。
華僑城還組織三穗、天柱兩縣4批81人次基層干部,到集團進行培訓。通過“文化旅游+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華僑城已在兩縣投入定點幫扶資金累計5000多萬元。
解醫療難題 紓民生之困
“過去我們就是‘鐵皮’醫院,5個門診分散在幾個鐵皮房里。”楊天著是天柱縣中醫院的院長,談起以前的醫院設施,他打趣地說,這里的醫護人員都曾是“鐵人”。2012年3月,他們告別鐵皮房,搬進了1000平方米的新大樓。原來醫院只有40張床位,如今已容納210張,門診規模也擴大至6個住院科室、9個門診科室。
醫院新大樓,是華僑城集團出資援建項目。此外,華僑城還援建了三穗縣婦幼保健院的主樓,捐贈了10輛救護車,并為該縣臺烈鎮寨頭村小學建起了食堂大樓。據統計,十幾年來,華僑城集團在兩縣的文教、衛生等方面援建幫扶項目達107項,資助貧困學生5431人次。
華僑城集團先后選派多名黨員干部前往天柱、三穗兩縣掛職,尹劍便是選派的代表之一。在臺烈鎮寨頭村掛職第一書記,尹劍發現當地有很多無房戶、危房戶和貧困農戶,他采取易地移民搬遷、危房改造等舉措,讓村莊面貌一新。
華僑城干部王日新掛職天柱縣副縣長后,了解到石洞鎮水洞小學145名學生中有68名貧困生,食堂年久失修,教學設備簡陋。他主動與華僑城黨員大型募捐活動對接,募集教學物資,籌措改造資金。
幫到根子上 扶到緊要處
據統計,2018年,華僑城集團通過定點幫扶系列活動,共募集近200萬元愛心款及愛心物資。
華僑城集團黨委發動全國55個城市共6萬多名員工,集體參與“同心·同行”定點幫扶工作,發起黨員捐款活動,捐款額達70.42萬元。
華僑城集團工委會、團委等部門結合兩縣實際需求,以文化扶貧、困難幫扶為重點,發起“暖心·同行”物資捐助活動,兩縣的孩子們用上了華僑城捐贈的輔導教材和讀物、文體用品,換上了嶄新的被套,辦公室也增加了電腦、打印機等電子產品。
“精準扶貧一定不能走樣,所有扶貧合作項目都必須附帶解決當地貧困人口就業數量的條件,幫到根子上,扶到緊要處。”華僑城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段先念表示。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