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妇人妻中文字幕久久,男女猛烈无遮掩视频免费,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色97久久久综合影院

首頁>尋醫·問藥>健康識堂健康識堂

城企聯動,武漢探索依托社區的居家養老,據測算——

“家庭養老院”,花費減一半

2019年05月31日 14:33 | 作者:范昊天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分享到: 

核心閱讀

為開展普惠養老,武漢進行了探索:市社會福利院有個“雙子樓”,一棟公辦公營,面向特定的困難老人,另一棟則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床位根據市場定價,面向全社會;智慧居家養老項目走進社區,支持老人就近、就便在機構、家庭之間自由選擇,在家里也能接受送餐、照料等上門服務;鼓勵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醫養深度融合,提升普惠養老服務質量。

老齡化進程持續,“確保老有所養”愈發成為緊迫的任務。有的地方,公辦養老院一床難求,民辦養老院又價格偏高……養老機構“住不上”“住不起”“住不好”,成為擺在一些老年人面前的難題。

前不久,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將圍繞“政府支持、社會運營、合理定價”深入開展城企合作,力爭到2022年,形成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養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實現普惠性養老床位數量、服務質量、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三提升”,企業建設運營成本、服務價格“兩下降”,民眾對社會養老服務“一滿意”。

作為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首批城市,武漢是如何滿足養老需求、改善養老體驗的?日前,城企聯動普惠養老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武漢召開,有關部門、負責人現場解讀政策,分享經驗。

雙子樓養老院,一棟公辦公營,一棟政企合營

“人口老齡化上升期,伴隨著我國家庭結構小型化、少子化的趨勢。老年人及其家庭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需求不斷上漲。”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傳統上,政府主要承擔基本養老服務職能,包括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給予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護理補貼等。

面對日益旺盛的養老服務需求,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養老服務供給。從2013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累計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89億元,支持農村敬老院、公建民營等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并帶動大量地方投資共同參與。

“普惠養老服務,是在基本養老服務之外,面向廣大老年人的、靠市場供給、由政策引導的一種服務。”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人口發展處副調研員王談凌說,政策支持的結果就是價格可負擔,服務價格與當地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退休金、CPI變動等掛鉤,讓普通群眾、工薪階層買得到、買得起、買得放心。

位于武漢市中心城區的武漢市社會福利院綜合大樓,是氣派的“雙子樓”結構。副院長王志平介紹,大樓分為兩棟,其中福康樓經營模式為公辦公營,有床位814張,價格為每張1800元到4000元不等,主要接收“三無”(特困人員)對象,及失能、失智、高齡的社會代養老人;福壽樓經營模式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交給社會資本運營管理,床位規模為1252張,由企業根據市場自主定價。

“武漢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高齡、空巢以及家庭小型化等特點集中,城市養老服務的需求旺盛、家庭自給能力弱、購買力強。”武漢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明武說,城市與有能力、有經驗的企業對接,增加普惠養老服務供給,有利于切實解決“買不到”“買不起”等問題。

互通互融,1張機構床位激活10張家庭床位

“太感謝智慧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中心了,我們子女省了不少力氣。”武漢市民王女士說,服務中心不僅可以24小時集中看護,助餐、助潔、助醫、進行健康管理,還能通過智能終端第一時間進行呼叫、提供上門服務。

王女士的母親紀大媽,于5年前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子女們因為平時工作忙,便雇人照顧,但前后換了30多個保姆,都不滿意。子女們又將老人送到位于郊區的養老院,沒想到剛住了一周,老人就吵著要回家,子女們只好把老人接走。

去年10月,王女士看到了青山區悅達社區的智慧居家養老項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母親送了過來。“價格比養老院和雇人都便宜,但服務反而更加周到。最關鍵的是,它離家近。”這個選擇,讓老人和子女們都很滿意。原來,這個養老項目既有20張床位,可以提供24小時照料,也有各種面向居家養老的上門服務。王女士的母親可以在養老床位、家庭之間自由選擇,住在家里也能接受送餐、照料等上門服務,實現了居家養老。

據了解,居家養老服務是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社區,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的一種新型社會養老服務模式。廣義上,居家養老不僅是指住家里養老,也包括在家庭附近的社區養老。

“居家養老,是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同時也是最薄弱、最難突破的領域。”武漢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2016年底,武漢獲批中央財政支持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城市。借助“互聯網+”,武漢打通居家養老“最后一公里”,利用傳感設備、定位終端、電子地圖、可視呼叫、APP等,著力打造“虛實互通、家院互融”的“家庭養老院”,將養老機構的專業養老服務配送給老人,并進一步實現精確化、標準化、低價化。

截至目前,武漢已建成8個區級統分結合平臺、54個服務網點,簽約各類線下服務商1800個。依托“家庭養老院”,武漢不僅將為3.3萬名政府補貼老人、近50萬社會老人帶來更加精準的居家養老服務,還顯著節約了家庭、企業和政府的投入成本。

根據測算,如今一名中輕度失能老人入住養老院,月均費用在3000元至5000元。而通過“家庭養老院”提供服務,每月僅需花費1500元至2000元。通過大數據和呼叫平臺,服務人員與老人的配比也從1∶5提高到了1∶10,企業人力成本顯著降低。

對于政府來說,新投資建設機構養老院,每張床位需要約20萬元。而投資200萬元建設一個擁有18張床位的中心輻射式服務點,相當于在周圍形成150張至180張“家庭養老床位”,性價比大幅提高。

福利院內設老年專科醫院,醫養結合一站通

醫養深度融合,是城企聯動普惠養老專項行動的一個重要目標。

“在老齡化的過程中,慢性病患病率高成為老年人群健康的主要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副司長蔡菲介紹,2.49億老年人中有近1.5億患有慢性病,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達到4000萬左右。

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疊加,健康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強勁。在專項行動中,醫養結合的主要方式包括加強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的合作、加強社區和家庭的健康管理服務、支持養老機構開展醫療服務、鼓勵興辦醫養結合機構等。

在武漢市社會福利院5層的武漢濟民老年醫院康復科,護理師正在為幾位老人做針灸理療。武漢市社會福利院院長馮云介紹,該醫院是社會福利院內設的一所集醫療、康復、護理服務于一體的公辦非營利性二級老年病專科醫院,主要收治對象為市社會福利院社會保障的養老人員、周邊社區居家養老人員、老年慢性病患者、臨終關懷患者、腦卒中偏癱患者等,力爭實現“治病不出門,醫生到床前”的醫養結合新模式。

去年6月,武漢濟民老年醫院和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正式簽約組建“醫療聯合體”,武漢市社會福利院的老人及特困人員能夠享受到三甲醫院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武漢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武漢堅持試點先行,探索建立了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主體的居家養老簽約服務、日托養老協議服務、機構養老托管服務、醫療機構直接開展健康養老服務等4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目前,全市20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組建1533個家庭醫生團隊,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居家老人20.7萬余人,有55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設老年康復床位1535張。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養老 服務 老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