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尋醫·問藥>委員講堂委員講堂
劉衛昌委員:醫務室建到互助幸福院里來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備受關注。“通過長期的深入調研,我認為在農村互助養老基礎上,整合民政、衛生、社保等資源,建立農村新型‘醫養結合’的模式,當屬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和‘老有所醫’的有效途徑。這一‘醫養結合’的模式,非常符合國情實際,有利于在廣大農村推行。”劉衛昌告訴記者說。
劉衛昌委員所說的“醫養結合”的模式,就是把農村單身獨居的老人集中在互助幸福院一起生活,互助服務、自我保障,實現“老有所養”;同時,把每個村的衛生室建在幸福院,由醫生全天候為老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實現“老有所醫”。
在劉衛昌委員看來,他所說的“醫養結合”模式條件成熟,可操作性強,利于推廣。
農村老人是突發各種老年疾病的高危人群,更需要日常保健與護理,但在每個農村幸福院配備專職醫護人員,從各地的財力來看顯然不可能。
“同時我國醫療和養老體系長期分離,民政部門‘養老不醫護’,衛生部門則‘治病不養老’,二者不銜接,給農村幸福院的老年人帶來極大不便。”劉衛昌委員在調研中發現,目前農村衛生室已經覆蓋全國城鄉,村村建有衛生室,每個衛生室都配有專職的鄉村醫生和必要的醫療器械設施。
“因此只需整合衛生、民政、社保等各方面現有資源,細化和延伸農村衛生室的服務功能,強化幸福院老人日常基本醫療服務,在每家幸福院改建或新建一處‘康復小屋’,投入微量的補貼性資金,就完全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農村幸福院‘醫養結合’全覆蓋,造福農村老人。”劉衛昌委員說。
劉衛昌委員以河北邯鄲肥鄉區的實踐舉例,從2016年1月份開始,當地整合醫療衛生、社保、民政養老等資源,首先在全區30個村探索推行了“醫養結合”的新模式。該模式適當給予鄉村醫生支付一定費用,為老人們購買較為全面的初期診療服務。
“在整合后的農村互助幸福院“醫養結合”新模式下,村醫每天抽出時間為入住幸福院的老人開展日記式診療保健康復服務,把一些疾病隱患排查在初始階段。同時有需求的農村老年人提供康復、醫療、健康信息管理等服務。”劉衛昌委員介紹說:“此舉有效預防了老年疾病,實現了花小錢,早治病,服務資源互補,讓農村老人享受到更高質量的互助養老服務。”
針對這一模式的實際推廣,劉衛昌委員建議應該注意幾個事項:
首先是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加強民政、衛生、社保等職能部門橫向聯系,明晰“醫養結合”的服務性質、服務主體、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
其次是建立健全“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評定和評估制度,設定準入和退出機制。同時整合衛生、民政、社保等各職能部門的相應資金,形成統一的支付體系,對機構給予整體資金扶持。
此外劉衛昌委員提出還需要強化技能,積極開展農村醫養結合型服務人才培訓,切實提升“醫養結合”服務水平。與此同時對農村“醫養結合”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落實資金、場地、器材等扶持政策等。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農村 劉衛昌 幸福 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