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政協關鍵詞 政協關鍵詞
協商民主在人民政協
十三屆全國政協第十六次雙周協商座談會12月7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主持會議并講話。13位委員圍繞基礎研究重大專項、經費投入、人才培養、評價機制、社會支持等建言資政。
漫漫歷史長河,時間帶著厚重的墨香,不斷抒寫新的篇章。中國這艘巨輪,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道路上,不斷劈波斬浪,奮力前行。
同樣的征程,人民政協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與時代同發展,與祖國共奮進。
時間回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后,人民政協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政協的性質、作用被莊嚴載入憲法,黨中央對加強人民政協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強調,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為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8年10月24日,全國政協圍繞“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議題舉辦了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活動。
今天,站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點上,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承擔了更大的使命。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政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
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賦予了人民政協更重大、更光榮的使命,也為人民政協完成這一使命指明了方向。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制度保障規范運行機制
人民政協擔負著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是實踐協商民主的重要制度平臺。近70年的實踐探索,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經驗愈加豐富,協商形式也不斷拓展———全體會議、主席會議、常委會議、專題協商會議、界別協商會議、對口協商會議……
很多人發現,如今全國政協的多個重要會議場合,“協商”被提及的次數越來越多,越來越有新意。
協商什么?怎么協商?誰來協商?2013年,《關于制定全國政協年度協商計劃的辦法》正式出臺,這是全國政協經中共中央批準,制定的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治協商年度計劃”。計劃,即是工作指南。有了計劃,每年要干什么、怎么干,心中有數,協商議政能夠保持經常性和有效性,避免隨意性和流于形式。
還有一個讓許多人津津樂道的制度創新,2013年9月18日,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六次常委會議審議通過了《政協全國委員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辦法(試行)》(以下簡稱《工作辦法》)。一個月后,第一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召開,并于此后頻頻見諸各大媒體,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標志著一種新的定期邀請各界別委員座談交流、聽取意見和建議的協商形式在全國政協正式創立實行。
2017年5月18日,《工作辦法》“升格”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規則》,并在第五十九次主席會議上審議通過。這標志著雙周協商座談會進入了制度保障、規范運行的新階段。
大會發言工作規則、主席會議工作規則、主席、副主席聯系界別和專委會制度、雙周協商座談會工作規則、專題協商會工作辦法……如果說,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是修建大廈的根基和靈魂,那么制度建設就是一塊又一塊堅實的磚石,這些年來,為認真貫徹落實“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要求,全國政協加強制度創新,制定和修訂了多項制度文件,初步形成以政協章程為核心,覆蓋會議組織、經常性工作、自身建設等制度體系,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不斷提高,協商議政活動更加有序有效進行。
豐富協商形式,增加協商密度 加強互動交流
2014年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加靈活、更加經常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和提案辦理協商”。
“更加靈活、更加經常”,要求政協協商既豐富多彩,又持久有序。
2013年開始,全國政協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打破慣例,由以往的一年1次增加到一年2次;2014年起,專題協商會從每年1次增加到2次;2014年10月起,一年20次左右的雙周協商座談會“登場”……
協商之變——協商密度增加了,協商渠道拓寬了,委員參與度提升了。
以雙周協商座談會為例,按照每年舉辦16次、每屆舉辦80次、每次邀請20位委員和4位有關部門負責人計算,每屆內共將邀請約1600人次委員與約320人次的部門負責人交流意見和建議。那些散落在田間地頭的意見,飄浮在工廠車間的呼聲,通過政協委員的真知灼見,在政協協商平臺上得到有效傳遞。
2018年4月20日下午,全國政協禮堂,十三屆全國政協開局后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在各方期待中“亮相”。此次會議在繼承以往有益經驗的同時向前邁出一步:會議在主會場附近另設分會場,邀請10位委員通過視頻直播參與“旁聽”;會上,一位全國政協副主席代表全國政協作主題發言;相關部委在介紹情況后針對委員建議作“二度”發言,互動交流更密切。
為加強互動交流,凸顯委員和部委負責人“雙向協商”的效果,2018年8月17日召開的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創新又前進一步:除了幾位預約發言的委員,自由發言環節委員不需要準備稿子,只準備摘要;在互動環節讓委員和部委負責人“一問一答”,形式更鮮明;會前,負責承辦此次座談會的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專門走訪中央組織部、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進行會前協商。這樣的“微創新”,都出于一個目的:讓協商更充分,進一步提高會議實效。
會議的選題也是精心謀劃的。除全體會議圍繞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進行全面協商外,每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專題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均圍繞具體議題議政建言,協商內容也由經濟、社會,拓展到政治、文化、生態、黨建等多領域。不少人感嘆,在踐行協商民主的創新探索中,全國政協真是“蠻拼”的。
總體來看,全國政協多種協商議政活動的規模大小、會期長短、協商內容、承載功能各不相同,但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有效促進了全面協商、重點協商、專題協商以及多種協商形式共同發展,進一步完善了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格局。
探索遠程協商,增強議政實效著力凝聚共識
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人民政協的平臺就要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
思考,探索,再改進。縱觀這幾年全國政協召開的各類會議,“暢所欲言”又“理性有度”的協商場景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變化清晰可見:會場上,沉默的委員少了,搶話筒的委員多了;“唱贊歌”的委員少了,說真話的委員多了。很多時候,小組討論結束了,委員們并不急于離場,而是繼續對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而無論大會小會,部委負責同志的身影越來越多,從“稀客”成為“常客”,從“聽者”成為“說者”。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議題不斷深入,協商成果逐漸形成,有些意見建議很快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采納,直接推動了相關領域改革的進程。例如,在2014年4月3日第八次雙周協商座談會上,姚明委員提出“取消體育競賽審批,代以賽事備案以及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讓市場主體自由投資賽事,激活體育市場,從而帶動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的發展”的建議,2014年9月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作出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的決定,有力推動了體育產業改革發展。
2018年8月20日早晨,前來出席全國政協常委會議的委員們發現,會場多處擺放著大大的“二維碼”,供大家下載使用,這是全國政協首次推出的委員移動履職平臺(簡稱委員履職APP)。在這款委員履職APP的頁面上,有要聞動態、聯絡聯系、通知公告、主題議政、組群交流、文件材料等欄目。
人民政協網絡議政的大幕就此拉開。
兩個月后,2018年10月24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第一次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來自湖南、浙江、廣東的政協委員,在各地分會場通過實時傳輸的遠程畫面與北京主會場同頻共振。此外,主會場還通過手機終端與兩位京外委員視頻連線,讓更多委員能夠不再囿于時間和空間,及時參與協商議政。
建言三千里,議政一網牽!
這個“第一次”,正是全國政協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生動實踐,是拓展建言新載體、創新資政新空間、豐富協商新形式的重要探索,是打造“智慧政協”、深度融合互聯網優勢與政協協商特色的積極嘗試。
這個“第一次”,將來自各地的委員和相關部委負責人匯聚在同一個空間里,大家在“遠隔千里”的交流探討中,逐漸凝聚起共識。
當然,這絕不是最后一次。移動平臺、遠程協商,開啟了新一輪人民政協“不落幕”的建言資政,互聯網的優勢和政協協商的特色也在這里融合在一起。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各種問題矛盾相互交織,人民政協的大舞臺,更要弘揚民主精神,踐行協商理念,增強議政實效,凝聚廣泛共識。“人民政協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不是一句抽象的論述,而是一種活生生、接地氣的實踐。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