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胡義清: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軟硬轉化
作者: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副教授 胡義清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是一種能夠維護自然和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它通過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和收入增加;它讓人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喝到潔凈的淡水、吃到安全的食品,從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此同時,生態文明的理念和行為還會帶來更大的軟實力效應。
首先,以共同體為基礎增強社會凝聚力。
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內部構成多層次的命運共同體。生態文明以共同體為基礎,在全球范圍內著眼人類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在區域內促進家庭、社會、民族、國家等集體協作。它既支持個人的合法權益,又支持保護這些權利的共同體結構。它讓每個人都感知自身的命運與共同體休戚相關,愿意同甘共苦,從而增強社會的凝聚力。
其次,以平衡為支柱擴大道德感召力。
共同體要持久存在,必須保持動態平衡。平衡是生態文明的支柱之一:在自然中,包容生物界的聲音和價值,促進多樣性的統一;在社會中,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和諧穩定。生態社會不可能存在于一個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赤貧的世界中。要通過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程序公平,讓所有人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擁有一定的資源和能力。
同時,生態文明還能讓人們清晰、理性地表達并且正確理解需求,進而形成統一意見。這將有助于實現個體、群體和團體之間的動態平衡,將贏得道義上的支持,從而擴大道德的感召力。
再次,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提高發展道路吸引力。
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生態、自然生態共同發展背景下的增長和變革。它摒棄將數量增長等同于社會福利、經濟福利的做法;它關注生命質量,而不僅僅盯著資產負債表,并對盲目致力于數量卻不顧及結果和公平質量的做法提出批判。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重申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并進一步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示了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意志。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大國,中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將進一步提升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的魅力。
最后,以保護地球家園為使命提升國際話語權。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碳排放的增加、污染的加劇、生態的破壞等,帶來了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消失、自然災害頻發和瘟疫流行等問題。這些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越來越危及人類的生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面對新的挑戰,中國高舉生態文明的大旗,倡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開展國際環保合作等,贏得了多數國家的贊同,提高了國際話語權。同時,中國還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優先的課題之一,頒布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切實履行在《巴黎協定》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碳減排等承諾。這些行動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長遠來看必將提升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權。
需要注意的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效應是客觀的。為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既要進行硬件建設,也要注重軟件建設,如生態文化、公民道德建設等;評價生態文明建設效果時,既要看硬指標,如森林覆蓋率、水和空氣質量指標、土壤重金屬含量等,也要看人的文明素質、生態意識及法律制度機制等指標。歸根結底,要努力實現生態文明的軟、硬實力的科學轉化,讓它們協同促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生態 文明 建設